作者简历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4页 |
1.2 晚古生代冰期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1.2.1 晚古生代冰期的起因和性质 | 第24-25页 |
1.2.2 晚古生代冰期的演化态势 | 第25-30页 |
1.2.3 低纬度地区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对晚古生代冰期的响应 | 第30-34页 |
1.3 右江盆地内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1.3.1 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概念 | 第34-35页 |
1.3.2 右江盆地内晚古生代孤立台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1.4.1 碳酸盐岩微相定量-半定量统计分析 | 第38页 |
1.4.2 地球化学分析样品预处理 | 第38-39页 |
1.4.3 无机碳氧同位素分析 | 第39页 |
1.4.4 总有机碳分析 | 第39页 |
1.4.5 有机碳同位素分析 | 第39-40页 |
1.4.6 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40页 |
1.4.7 岩石热解分析 | 第40页 |
1.5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1-47页 |
2.1 华南板块的古地理 | 第41页 |
2.2 右江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41-43页 |
2.3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地层系统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桂西北巴马孤立台地沉积特征与演化 | 第47-87页 |
3.1 实测地质剖面简介 | 第48-56页 |
3.1.1 西山剖面 | 第49-50页 |
3.1.2 兰木剖面 | 第50页 |
3.1.3 水峒剖面 | 第50页 |
3.1.4 武篆剖面 | 第50-52页 |
3.1.5 同乐剖面 | 第52-54页 |
3.1.6 贡川剖面 | 第54-56页 |
3.1.7 后峒和老里剖面 | 第56页 |
3.2 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 第56-68页 |
3.2.1 密西西比亚纪的小有孔虫 | 第56-61页 |
3.2.2 宾夕法尼亚亚纪—瓜德鲁普世的?和小有孔虫化石带 | 第61-68页 |
3.3 巴马台地的沉积相类型 | 第68-79页 |
3.3.1 局限台地相沉积组合 | 第68-70页 |
3.3.2 开阔台地相沉积组合 | 第70-72页 |
3.3.3 颗粒滩相沉积组合 | 第72-73页 |
3.3.4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沉积组合 | 第73-76页 |
3.3.5 台地浅水上斜坡相沉积组合 | 第76-77页 |
3.3.6 台地下斜坡-盆地相沉积组合 | 第77-79页 |
3.4 巴马台地沉积相模式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 第79-85页 |
3.4.1 沉积相模式及其演化 | 第79-82页 |
3.4.2 沉积相模式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 第82-83页 |
3.4.3 沉积相模式演化与区域大地构造 | 第83-84页 |
3.4.4 沉积相模式演化与晚古生代冰期 | 第84-85页 |
3.5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巴马台地多重地质记录对晚古生代冰期的响应和启示 | 第87-154页 |
4.1 晚古生代冰期的开端 | 第87-101页 |
4.1.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88页 |
4.1.2 实验结果 | 第88-94页 |
4.1.3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解释 | 第94-95页 |
4.1.4 相对海平面变化 | 第95-96页 |
4.1.5 无机碳同位素地层 | 第96-98页 |
4.1.6 对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洋流的启示 | 第98-100页 |
4.1.7 小结 | 第100-101页 |
4.2 晚古生代冰期的发展 | 第101-120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102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102-110页 |
4.2.3 无机碳同位素数据可靠性评估 | 第110-112页 |
4.2.4 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无机碳同位素地层 | 第112-116页 |
4.2.5 空谷期的“高频”旋回层及其驱动机制 | 第116-119页 |
4.2.6 小结 | 第119-120页 |
4.3 晚古生代冰室—温室古气候转换 | 第120-154页 |
4.3.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122页 |
4.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22-127页 |
4.3.3 实验结果 | 第127-137页 |
4.3.4 同乐和武篆地区空谷期古氧化还原环境与古生产力 | 第137-138页 |
4.3.5 华南地区空谷期缺氧事件盛行的驱动因素 | 第138-142页 |
4.3.6 华南地区空谷末期缺氧事件的终结 | 第142-143页 |
4.3.7 巴马台地K3/K2界线处碳循环波动事件(KCIE) | 第143-152页 |
4.3.8 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208页 |
附录 | 第208-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