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6-18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1页 |
1.2.1 晚三叠世-侏罗纪花岗岩 | 第18-19页 |
1.2.2 白垩纪花岗岩 | 第19-20页 |
1.2.3 古新世-始新世花岗岩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 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4页 |
2.1 拉萨地体地质概况 | 第25-27页 |
2.2 冈底斯花岗岩的时空分布 | 第27-30页 |
2.2.1 晚三叠世-侏罗纪岩浆岩(~220–152 Ma) | 第28-29页 |
2.2.2 白垩纪岩浆岩(~109–73Ma) | 第29页 |
2.2.3 古新世-始新世岩浆岩(~65–41Ma) | 第29-30页 |
2.2.4 渐新世和中新世(~33–13Ma) | 第30页 |
2.3 加查地区地质概况 | 第30-34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3.1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34页 |
3.2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 | 第34-35页 |
3.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早侏罗世钙碱性岩浆岩-埃达克质岩组合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 第37-96页 |
4.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 第37-41页 |
4.2 锆石U-Pb定年 | 第41-44页 |
4.3 锆石Hf同位素 | 第44-47页 |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2页 |
4.4.1 钙碱性岩石 | 第50-51页 |
4.4.2 埃达克质岩石 | 第51-52页 |
4.5 岩石成因 | 第52-59页 |
4.5.1 钙碱性岩石 | 第52-55页 |
4.5.2 埃达克质岩石 | 第55-59页 |
4.6 早侏罗世南向俯冲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板片后撤 | 第59-61页 |
4.7 小结 | 第61-96页 |
第五章 晚白垩世花岗岩-辉长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 | 第96-121页 |
5.1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第96-98页 |
5.2 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 | 第98-100页 |
5.2.1 锆石U-Pb年龄 | 第98-100页 |
5.2.2 Hf同位素 | 第100页 |
5.3 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0-103页 |
5.4 岩石成因 | 第103-105页 |
5.4.1 埃达克质二长花岗岩: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 第103-105页 |
5.4.2 石英闪长岩和辉长岩: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 | 第105页 |
5.5 构造背景 | 第105-107页 |
5.6 小结 | 第107-121页 |
第六章 始新世岩浆岩的岩浆起源与演化和构造意义 | 第121-167页 |
6.1 岩相学与矿物化学 | 第121-126页 |
6.2 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 | 第126-129页 |
6.2.1 锆石U-Pb年龄 | 第126-128页 |
6.2.2 锆石Hf同位素 | 第128-129页 |
6.3 主量、微量元素特征 | 第129-132页 |
6.4 岩石成因 | 第132-136页 |
6.4.1 岩浆起源与演化 | 第132-133页 |
6.4.2 对拉萨地体古老地壳组成的启示 | 第133-136页 |
6.5 对始新世新特提大洋俯冲结束时间的启示 | 第136-138页 |
6.6 小结 | 第138-167页 |
第七章 冈底斯带东段加查地区早侏罗世-始新世花岗岩及共生基性岩石的地质意义 | 第167-171页 |
7.1 冈底斯带早侏罗世-始新世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第167-168页 |
7.2 冈底斯带大陆地壳的演化 | 第168-171页 |
第八章 主要认识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