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研究--以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一) 选题背景第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7-22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17-19页
        (一) 社区与城市社区第17页
        (二) 社区治理第17-18页
        (三) 社区治理主体第18页
        (四) 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第18-19页
    二、相关理论基础第19-22页
        (一) 治理理论第19页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19-20页
        (三) 多中心理论第20-22页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第22-27页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第22-23页
        (一) 单位制第22页
        (二) 街居制第22页
        (三) 社区制第22-23页
    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类型第23页
    三、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第23-24页
        (一) 政府主导推进社区自治第23-24页
        (二) 街道社区和居民委员会社区作用日益凸显第24页
        (三) 突出加强对社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第24页
        (四) 强调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第24页
    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4-27页
        (一) 社区治理主体相对单第24-25页
        (二) 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第25页
        (三) 社区居委会职能错位,社区自治程度低第25页
        (四) 社区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第25页
        (五) 社区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第25-26页
        (六) 社区管理公众参与不充分第26-27页
第四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第27-31页
    一、上海模式第27页
    二、沈阳模式第27-28页
    三、江汉模式第28页
    四、青岛模式第28-29页
    五、铜陵模式第29-30页
    六、深圳模式第30页
    七、国内典型模式的借鉴意义第30-31页
第五章 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社区多元治理的个案分析第31-36页
    一、中韩街道社区多元治理基本情况第31-34页
        (一) 建设新型社区的创新做法第31-32页
        (二) 治理主体及运作模式第32-33页
        (三) 治理主体人员构成第33页
        (四) 主要创新之处第33-34页
    二、中韩街道社区多元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4-36页
        (一) 政府主导色彩依然浓厚,各治理主体地位不均衡第34页
        (二) 社区治理主体间职能理顺不到位第34页
        (三) 社区主体工作力量薄弱第34页
        (四) 社区社会组织缺位或运作不独立第34-35页
        (五) 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低第35-36页
第六章 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对策建议第36-43页
    一、明确城市社区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第36-38页
        (一) 社区党组织第36页
        (二) 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第36页
        (三) 社区居民委员会第36-37页
        (四) 其他社区组织第37页
        (五) 社区居民第37-38页
    二、厘清城市社区多元主体的职能范围第38-39页
        (一) 政府的组织管理职能第38页
        (二)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主体职能第38-39页
        (三) 非政府组织的补缺功能第39页
    三、促进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均衡发展第39-40页
    四、强化城市社区多元主体的人才支撑第40页
        (一) 健全选拔任用机制第40页
        (二)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第40页
        (三)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第40页
    五、改善城市社区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第40-43页
        (一) 理顺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突出社区自治地位第40-41页
        (二) 正确把握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关系,突出党组织的政治性领导第41页
        (三)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第41页
        (四) 改善居民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改革创新社区参与机制第41-43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个人简历第47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绩效评估研究
下一篇: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财产公开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