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互联网金融方面研究 | 第9-11页 |
1.3.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方面研究 | 第11-12页 |
1.3.3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性 | 第13-16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互联网金融内涵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金融业务 | 第16-17页 |
2.1.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2.1 投资组合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第19页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市场营销理论 | 第20-24页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3.1 A银行概况 | 第24页 |
3.2 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24-27页 |
3.2.1 传统理财业务 | 第24-27页 |
3.2.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理财业务创新 | 第27页 |
3.3 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特点 | 第27-29页 |
3.3.1 理财产品期限趋短 | 第27-28页 |
3.3.2 理财产品更加个性化 | 第28页 |
3.3.3 投资结构更加复杂 | 第28页 |
3.3.4 销售渠道多样化 | 第28-29页 |
3.4 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4.1 产品创新程度较低 | 第29页 |
3.4.2 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 第29-30页 |
3.4.3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 第30-31页 |
3.4.4 理财风险提示不足 | 第31-32页 |
3.5 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6页 |
3.5.1 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 | 第32页 |
3.5.2 营销意识淡薄,推广效率较低 | 第32-33页 |
3.5.3 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 | 第33页 |
3.5.4 技术支持能力相对较弱 | 第33-34页 |
3.5.5 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 第34-36页 |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 第36-42页 |
4.1 互联网背景下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第36-39页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第36-37页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7页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37-38页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4.2 SWOT分析 | 第39-42页 |
4.2.1 优势分析 | 第39页 |
4.2.2. 劣势分析 | 第39-40页 |
4.2.3 机遇分析 | 第40-41页 |
4.2.4 威胁分析 | 第41-42页 |
第5章 A银行理财业务优化策略 | 第42-48页 |
5.1 提高理财产品创新能力 | 第42-43页 |
5.1.1 开发针对中低端客户群体的理财产品 | 第42页 |
5.1.2 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 第42-43页 |
5.1.3 优化理财产品结构 | 第43页 |
5.2 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支持 | 第43-44页 |
5.2.1 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理财业务 | 第43-44页 |
5.2.2 充分运用大数据 | 第44页 |
5.3 丰富产品销售渠道 | 第44-45页 |
5.4 完善互联网金融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5.5 完善风险控制系统 | 第46-48页 |
5.5.1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管理 | 第46-47页 |
5.5.2 加强理财产品风险提示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