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11-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5-16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 现实价值 | 第16页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 社会思潮 | 第17-18页 |
2. 历史虚无主义 | 第18页 |
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第18-19页 |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 | 第19-28页 |
(一)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溯源 | 第19-22页 |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萌芽 | 第19-20页 |
2. 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 | 第20-21页 |
3. 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 | 第21页 |
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泛起 | 第21-22页 |
(二)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重新泛起的背景分析 | 第22-24页 |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在低谷时期 | 第22-23页 |
2. 西方反共势力继续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 | 第23页 |
3.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了逆向发展要求 | 第23-24页 |
(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及其本质揭示 | 第24-28页 |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 | 第24-25页 |
2. 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本质揭示 | 第25-28页 |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危害 | 第28-34页 |
(一) 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第28-31页 |
1. 部分大学生不再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第28-29页 |
2. 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失去信心 | 第29-30页 |
3.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 第30页 |
4. 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的看法 | 第30-31页 |
(二) 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 | 第31-34页 |
1. 腐蚀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31-32页 |
2. 消减了当代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 | 第32页 |
3. 扭曲了部分大学生对于是非曲直的评价标准 | 第32-34页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34-44页 |
(一) 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了令人不满的情况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社会根源 | 第34-36页 |
1. 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各种新情况的出现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 第34-36页 |
2. 我国继续扩大开放,受到了外部势力前所未有的冲击 | 第36页 |
(二) 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其产生影响提供了切入点 | 第36-37页 |
1. 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获取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 | 第36-37页 |
2. 大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但容易钻“牛角尖” | 第37页 |
3. 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缺乏理性思维能力 | 第37页 |
(三) 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大学生视为重点影响对象并有一定的策略 | 第37-39页 |
1. 以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 第38页 |
2. 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大学生视为影响的重点 | 第38-39页 |
3. 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 第39页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了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 | 第39-41页 |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欠佳,影响了其作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 第39-41页 |
2.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于走形式,使其作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阵地的地位减弱 | 第41页 |
(五) 现代传媒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提供了捷径 | 第41-44页 |
1. 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大肆传播的主渠道 | 第41页 |
2. 影视、报刊等现代传媒也便利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 | 第41-42页 |
3.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其产生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 | 第42页 |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产生了连锁效应 | 第42-44页 |
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建议 | 第44-56页 |
(一) 提升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满意度,以铲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的根源 | 第44-46页 |
1. 加强党的建设,使大学生坚定支持共产党的领导 | 第44页 |
2.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 第44-46页 |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构筑高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强壁垒 | 第46-49页 |
1.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使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 第46-47页 |
2. 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使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 第47-48页 |
3. 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使大学生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 | 第48页 |
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准则,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 | 第48-49页 |
(三)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 第49-54页 |
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渠道作用 | 第49-52页 |
2. 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阵地作用 | 第52-54页 |
(四) 加强对信息传媒的监管,以掐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途径 | 第54-56页 |
1.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力度,夺回被历史虚无在主义思潮侵占的网络阵地 | 第54-55页 |
2. 加强对影视、报刊等传媒的监管力度,彻底截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途径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