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扭转梁悬架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1 扭转梁悬架概述 | 第11-12页 |
1.2.2 扭转梁悬架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使用软件简介 | 第13-16页 |
1.3.1 Matlab 软件简介 | 第13-15页 |
1.3.2 ADAMS 软件简介 | 第15页 |
1.3.3 HyPerMesh 软件简介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扭转梁悬架侧倾运动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17-33页 |
2.1 悬架评价参数介绍 | 第17-19页 |
2.1.1 前束角 | 第17页 |
2.1.2 外倾角 | 第17页 |
2.1.3 轮距 | 第17-18页 |
2.1.4 轴距 | 第18-19页 |
2.1.5 侧倾中心高度 | 第19页 |
2.1.6 悬架刚度 | 第19页 |
2.2 扭转梁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9页 |
2.2.1 薄壁杆件剪切中心简介 | 第19-21页 |
2.2.2 刚体运动学基础 | 第21-24页 |
2.2.3 扭转梁截面剪切中心推导 | 第24-27页 |
2.2.4 等效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2.5 悬架特性参数求解 | 第29页 |
2.3 基于 MATLAB 的悬架运动特性分析 | 第29-32页 |
2.3.1 前束角变化特性 | 第30页 |
2.3.2 外倾角变化特性 | 第30-31页 |
2.3.3 侧向滑移量特性 | 第31页 |
2.3.4 轮心纵向位移变化特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扭转梁悬架侧倾角刚度的推导 | 第33-45页 |
3.1 侧倾角刚度概述 | 第33页 |
3.2 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相关理论介绍 | 第33-38页 |
3.2.1 自由扭转与约束扭转的定义和区别 | 第33-34页 |
3.2.2 扇性坐标系及相关介绍 | 第34-36页 |
3.2.3 符拉索夫开口薄壁梁理论概述 | 第36-38页 |
3.3 扭转梁等效侧倾角刚度分析 | 第38-43页 |
3.3.1 建立悬架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3.2 扭转刚度推导 | 第39-42页 |
3.3.3 扭转梁动态扭转角确定 | 第42-43页 |
3.4 侧倾角刚度计算 | 第43页 |
3.5 侧倾角刚度变化特性及验证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扭转梁悬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45-55页 |
4.1 扭转梁柔性体部件的建立 | 第45-47页 |
4.1.1 模态综合法简介 | 第45页 |
4.1.2 模态中性文件的生成 | 第45页 |
4.1.3 扭转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2 后悬架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3 悬架运动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4.3.1 前束角变化特性 | 第48页 |
4.3.2 外倾角变化特性 | 第48-49页 |
4.3.3 侧向滑移量变化特性 | 第49页 |
4.3.4 轴距变化特性 | 第49-50页 |
4.4 扭转梁悬架侧倾运动数学模型与 ADAMS 模型验证 | 第50-52页 |
4.5 扭转梁结构对悬架运动学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扭转梁悬架多目标优化 | 第55-61页 |
5.1 遗传算法与多目标优化 | 第55-57页 |
5.1.1 遗传算法简述 | 第55页 |
5.1.2 多目标优化简述 | 第55-57页 |
5.2 基于 NSGA 的扭转梁悬架多目标优化 | 第57-60页 |
5.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57页 |
5.2.2 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 第57-58页 |
5.2.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1.工作总结 | 第61页 |
2.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