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2章 政府信任:概念界定、思路转换与分析框架的确定 | 第21-41页 |
2.1 政府信任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对社会信任概念的理解 | 第21-22页 |
2.1.2 从社会信任到政府信任 | 第22-23页 |
2.1.3 政府信任概念 | 第23-24页 |
2.2 政府信任研究思路的转换:从主客体到主体际 | 第24-28页 |
2.2.1 政府信任研究的传统思路:“主—客”体二元对立 | 第25-26页 |
2.2.2 政府信任研究思路的转换:“主体际”二元互动 | 第26-28页 |
2.3 政府信任研究分析框架:政府信任结构 | 第28-41页 |
2.3.1 政府信任结构的基本内涵 | 第28-36页 |
2.3.2 政府信任结构运行机制 | 第36-41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信任状况的历史考察 | 第41-55页 |
3.1 改革开放之前的政府信任状况 | 第41-49页 |
3.1.1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 | 第41-43页 |
3.1.2 政府信任结构单一 | 第43-45页 |
3.1.3 政府信任构建拥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 第45-48页 |
3.1.4 缺乏“理性怀疑”精神 | 第48-49页 |
3.2 改革开放之后的政府信任状况 | 第49-55页 |
3.2.1 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度增强 | 第49-51页 |
3.2.2 政府信任结构分化 | 第51-52页 |
3.2.3 政府信任结构“祛魅”明显 | 第52-53页 |
3.2.4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断增强 | 第53-55页 |
第4章 新时期我国政府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55-73页 |
4.1 政府信任“硬核”松散 | 第55-60页 |
4.1.1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 | 第55-57页 |
4.1.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不健全 | 第57-60页 |
4.2 政府信任“保护带”的弱化 | 第60-67页 |
4.2.1 政府组织弊端重生,产生组织信任危机 | 第60-63页 |
4.2.2 公共政策供给不足引发政策信任危机 | 第63-65页 |
4.2.3 部分官员服务意识淡薄,腐败滋生,引发官员的信任危机 | 第65-67页 |
4.3 政府信任运行机制的不畅 | 第67-73页 |
4.3.1 政府服务理念与政策执行相脱节 | 第67-69页 |
4.3.2 公民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69-73页 |
第5章 新时期我国政府信任改善的对策分析 | 第73-93页 |
5.1 国外部分国家有关政府信任改善的基本经验 | 第73-77页 |
5.1.1 美国政府信任改善的基本经验 | 第73-75页 |
5.1.2 新加坡政府信任改善的基本经验 | 第75-77页 |
5.2 我国政府信任改善的有关对策 | 第77-87页 |
5.2.1 集聚政府信任的“硬核” | 第77-81页 |
5.2.2 强化政府信任结构“保护带”的对策 | 第81-87页 |
5.3 完善政府信任运行“机制”的有关对策 | 第87-93页 |
5.3.1 坚持理念与政策执行相衔接 | 第87-90页 |
5.3.2 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 | 第90-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