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接受与主持人语言艺术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背景分析 | 第8-10页 |
| 1.3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1.4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 2 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审美接受之维 | 第12-17页 |
| 2.1 主持人概说 | 第12页 |
| 2.2 主持人语言艺术认知 | 第12-13页 |
| 2.3 受众审美接受 | 第13-17页 |
| 2.3.1 受众立场 | 第14-15页 |
| 2.3.2 受众需求 | 第15页 |
| 2.3.3 受众类型 | 第15-17页 |
| 3 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审美接受流程及特点 | 第17-35页 |
| 3.1 受众审美初级阶段——“清”的特点 | 第17-21页 |
| 3.1.1 规范美 | 第17-19页 |
| 3.1.2 声音美 | 第19-20页 |
| 3.1.3 音乐美 | 第20-21页 |
| 3.2 受众审美中级阶段——“懂”的特点 | 第21-24页 |
| 3.2.1 内部技术美 | 第22-23页 |
| 3.2.2 外部技术美 | 第23-24页 |
| 3.3 受众审美高级阶段——“美”的特点 | 第24-35页 |
| 3.3.1 真实美——如肖像画 | 第25-31页 |
| 3.3.2 意境美——如山水画 | 第31-35页 |
| 4 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审美接受引导 | 第35-40页 |
| 4.1 与“播音”语言的对比区分 | 第35-36页 |
| 4.2 与“生活口语”语言的对比区分 | 第36-37页 |
| 4.3 与“朗诵、曲艺”语言的对比区分 | 第37-38页 |
| 4.4 与“网络”语言的对比区分 | 第38-40页 |
| 5 结语 | 第4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在校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