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无机吸附剂论文

钙基CO2吸附剂循环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3-27页
    1.1 CO_2吸附剂的研究进展第13-20页
        1.1.1 CO_2对环境的影响第13-14页
        1.1.2 CO_2的分离和捕集技术第14-15页
        1.1.3 高温CO_2吸附剂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1.4 钙基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19-20页
    1.2 固体废弃物对CO_2分离捕集的应用第20-23页
        1.2.1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第20-21页
        1.2.2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第21-22页
        1.2.3 固体废弃物对CO_2吸附的应用第22-23页
    1.3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第23-24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4-27页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4页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7-33页
    2.1 吸附剂的制备第27-29页
        2.1.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第27页
        2.1.2 主要试剂及原料第27-28页
        2.1.3 钙基吸附剂的制备步骤第28-29页
    2.2 钙基吸附剂吸附性能的考察第29-30页
        2.2.1 钙基吸附剂循环性能的实验方法第29-30页
        2.2.2 考察预煅烧温度的实验方法第30页
        2.2.3 钙基吸附剂吸附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第30页
    2.3 分析测试方法第30-33页
        2.3.1 XRD分析第30页
        2.3.2 比表面积分析第30-31页
        2.3.3 SEM分析第31-33页
第三章 铝土矿尾矿掺杂的钙基吸附剂的循环吸附性能第33-49页
    3.1 不同钙源对CO_2吸附性能第33-35页
    3.2 CO_2恒温循环实验条件第35页
    3.3 铝土矿尾矿的CO_2吸附性能第35-36页
    3.4 铝土矿尾矿的掺杂量对循环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6-40页
    3.5 预煅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0-45页
    3.6 铝土矿尾矿掺杂吸附剂的形貌特征第45-47页
        3.6.1 SEM微观形貌特征第45-46页
        3.6.2 BET分析结果第46-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赤泥掺杂的钙基吸附剂的循环吸附性能第49-67页
    4.1 赤泥的CO_2吸附性能第49-50页
    4.2 赤泥掺杂对吸附率的影响第50-51页
    4.3 赤泥的酸浸处理第51-58页
        4.3.1 单因素实验数据分析第52-53页
        4.3.2 响应曲面法优化柠檬酸浸赤泥条件第53-58页
    4.4 钠浸出率对赤泥掺杂吸附剂循环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4.5 赤泥掺杂量对循环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9-61页
    4.6 预煅烧温度对吸附剂的影响第61-63页
    4.7 赤泥掺杂吸附剂的形貌特征第63-64页
        4.7.1 SEM微观形貌特征第63-64页
        4.7.2 BET分析结果第64页
    4.8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五章 钙基吸附剂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7-83页
    5.1 吸附动力学模型筛选第67-68页
    5.2 收缩未反应核模型的动力学模拟第68-75页
        5.2.1 快速反应和扩散控制阶段的分段依据第68-69页
        5.2.2 铝土矿尾矿掺杂的吸附动力学第69-72页
        5.2.3 赤泥掺杂的吸附动力学第72-75页
    5.3 阿弗拉米-埃罗费夫(Avrami-Erofeev)模型的动力学模拟第75-80页
        5.3.1 阿弗拉米-埃罗费夫(Avrami-Erofeev)模型n值的确定第75-76页
        5.3.2 A-E模型对10%BTs的吸附动力学分析第76-77页
        5.3.3 A-E模型对10%BTsHy的吸附动力学分析第77-78页
        5.3.4 A-E模型对10%Rm8604100的吸附动力学分析第78页
        5.3.5 A-E模型对10%Rm8604100Hy的吸附动力学分析第78-80页
    5.4 动力学模型检验第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3页
第六章 结论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附录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红外下光敏脂质体触发阿霉素的释放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两亲性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