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两亲性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传统化疗药物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3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第11-14页
        1.3.1 纳米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简介第11-13页
        1.3.2 药物控释系统的优点第13-14页
    1.4 以高分子为载体的纳米载药体系第14-16页
        1.4.1 以两亲性高分子为载体的纳米载药体系的优点第14-15页
        1.4.2 高分子胶束的制备方法第15-16页
    1.5 包载血红蛋白的两亲性高分子胶束的携放氧性能研究背景第16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第16-18页
2 壳聚糖-聚乳酸-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包载米托蒽醌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和表征第18-28页
    2.1 引言第18-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0页
        2.2.1 主要药品第19页
        2.2.2 主要仪器第19页
        2.2.3 表征仪器及仪器操作条件第19-20页
    2.3 MTO-Cs-co--PLA-DPPE 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20-24页
        2.3.1 以米托蒽醌模型药物的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0-22页
        2.3.2 影响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粒径大小和包封率的因素第22-23页
        2.3.3 纳米粒子粒径和形貌分析第23-24页
    2.4 包载药物米托蒽醌的纳米粒子的空间稳定性能研究第24-25页
    2.5 包载米托蒽醌的纳米粒子在缓冲液中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第25-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棕榈酸-聚乙烯亚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性能研究第28-43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1页
        3.2.1 主要药品第29-30页
        3.2.2 主要仪器第30页
        3.2.3 表征仪器及仪器操作条件第30-31页
    3.3 共聚物 PA-PEI-FITC 的合成第31-32页
    3.4 两亲性共聚物 PA-PEI-FITC 的表征第32-35页
        3.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2-33页
        3.4.2 核磁共振谱分析(NMR)第33-34页
        3.4.3 荧光光谱分析第34-35页
    3.5 包载双药的纳米胶束的制备和表征第35-40页
        3.5.1 包载双药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5-36页
        3.5.2 不同条件下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子包封率的测定第36-38页
        3.5.3 探究聚合物和药物的质量比对粒径包封率的影响第38-39页
        3.5.4 载药纳米粒子透射电镜分析(TEM)第39-40页
    3.6 药物释放性能研究第40-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载血红蛋白及其携放氧性能研究第43-50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4.2.1 主要药品第43-44页
        4.2.2 主要仪器第44页
        4.2.3 表征仪器及仪器操作条件第44-45页
    4.3 包载血红蛋白(Hb)的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45-46页
        4.3.1 包载血红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第45页
        4.3.2 聚合物/Hb 质量比对纳米粒子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和包封率的影响第45-46页
        4.3.3 载药纳米粒子透射电镜分析(TEM)第46页
    4.4 包载血红蛋白纳米粒子的稳定性能研究第46-47页
    4.5 包载血红蛋白纳米粒子的携放氧性能研究第47-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5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钙基CO2吸附剂循环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锐孔—凝固浴法壳聚糖凝胶小球制备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