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开放式创新中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的协同作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10-22页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0-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2 内容安排第20页
        1.3.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21-22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28页
    2.1 开放式创新相关理论第22-24页
        2.1.1 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第22页
        2.1.2 开放式创新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2.1.3 开放式创新概念的内涵第23-24页
    2.2 知识流动相关理论第24-25页
        2.2.1 知识扩散第24页
        2.2.2 知识溢出第24-25页
        2.2.3 知识转移第25页
    2.3 知识积累相关理论第25-26页
        2.3.1 关于知识转移过程的知识积累第25-26页
        2.3.2 关于知识接收的知识积累第26页
    2.4 小结第26-28页
3 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第28-33页
    3.1 开放式创新原则框架内的知识管理第28-29页
    3.2 以知识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运作机理第29-30页
    3.3 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增长机制分析第30-33页
4 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第33-40页
    4.1 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第33-34页
        4.1.1 知识获取的纬度影响第33-34页
        4.1.2 知识获取的经度影响第34页
    4.2 知识获取对创新绩效效应曲线的构建第34-36页
        4.2.1 知识获取的度量第34-35页
        4.2.2 效应曲线关键点分析第35页
        4.2.3 变量分析及曲线模拟第35-36页
    4.3 知识输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第36-38页
        4.3.1 知识输出的基本效应第36-37页
        4.3.2 基于 AMC 理论的知识输出效应分析第37-38页
    4.4 知识输出对创新绩效效应曲线的构建第38-40页
        4.4.1 知识输出的度量第38页
        4.4.2 效应曲线关键点分析第38-39页
        4.4.3 变量分析及曲线模拟第39-40页
5 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的协同性研究第40-49页
    5.1 协同性的基础分析第40-42页
        5.1.1 开放式创新中创新效率的基础第40-41页
        5.1.2 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第41-42页
    5.2 知识获取与知识输出的协同目标第42-43页
        5.2.1 创新来源探索第42页
        5.2.2 开放式创新与知识管理关系分析第42-43页
    5.3 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协同作用的抽象分析第43-44页
        5.3.1 环境和变量假设第43-44页
        5.3.2 变量间的抽象分析第44页
        5.3.3 结论分析第44页
    5.4 知识获取与知识输出的协同作用与协调性的关系第44-46页
    5.5 知识获取和知识输出的协调性对其协同性的实现第46-49页
        5.5.1 对象角度的协调性分析第46页
        5.5.2 内容角度的协调性分析第46-47页
        5.5.3 形式角度的协调性分析第47-48页
        5.5.4 程度角度的协调性分析第48-49页
6 实证检验第49-55页
    6.1 主要思路第49页
    6.2 研究假设第49页
    6.3 研究方法第49-51页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第49-50页
        6.3.2 变量的定义第50-51页
    6.4 分析过程第51-53页
        6.4.1 协调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第51-52页
        6.4.2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52-53页
    6.5 结果和分析第53-55页
7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55-58页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5-57页
    7.2 本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页
个人简历第61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满意度与投入度:员工意见管理的双维关注--基于X酒店集团员工意见调查的分析
下一篇:P证券公司营销人员违规代客理财行为监测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