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部件、零件论文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匹配优化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概述第9-10页
    1.2 悬置系统的技术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4页
    1.4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2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源及隔振原理第15-24页
    2.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源第15-16页
        2.1.1 发动机点火激励第15页
        2.1.2 不平衡惯性力激励第15-16页
    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布置形式第16-17页
    2.3 悬置隔振原理第17-20页
        2.3.1 主动隔振第18-19页
        2.3.2 被动隔振第19-20页
    2.4 悬置系统的设计原则第20-23页
        2.4.1 系统六自由度解耦或部分解耦第20-22页
        2.4.2 系统固有频率的合理配置第22-23页
        2.4.3 系统的振动传递率或支承处反力最小第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多目标匹配优化第24-36页
    3.1 优化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第24-27页
        3.1.1 悬置建模第24-26页
        3.1.2 悬置固有特性分析第26-27页
    3.2 交变响应力分析第27-29页
    3.3 综合考虑解耦率和和隔振率的多目标匹配优化第29-35页
        3.3.1 匹配优化设计第30-32页
        3.3.2 匹配优化结果第32-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悬置非线性刚度曲线设计第36-51页
    4.1 重力作用下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和转角及各悬置点承载和位移第36页
    4.2 悬置刚度曲线设计方法第36-37页
    4.3 左悬置非线性刚度设计第37-41页
        4.3.1 悬置限位刚度设计工况计算第37-39页
        4.3.2 悬置非线性刚度设计第39-41页
    4.4 右悬置非线性刚度设计第41-43页
    4.5 后悬置非线性刚度设计第43-45页
    4.6 28 工况下动力总成质心位移、转角校核第45-50页
    4.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悬架系统的匹配研究第51-57页
    5.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悬架系统的匹配评估方法第51-52页
    5.2 悬置系统与悬架系统的匹配分析第52-55页
        5.2.1 双层隔振理论第52-53页
        5.2.2 动力总成与悬架系统匹配模型第53-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6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试验及整车 NVH 测试第57-62页
    6.1 悬置隔振率测试第57-58页
    6.2 整车 NVH 测试第58-61页
        6.2.1 振动测试分析第59页
        6.2.2 噪声测试分析第59-61页
    6.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电工程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下一篇:汽车底盘部件的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及稳健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