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新加坡自然、人文状况 | 第20-23页 |
(一)自然状况 | 第20页 |
(二)新加坡历史简况 | 第20-22页 |
(三)新加坡种族结构简况 | 第22-23页 |
二、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 第23-30页 |
(一)1959 年-1965 年自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教育 | 第23-25页 |
(二)1965 年-1979 年初步形成的国家认同教育 | 第25-27页 |
(三)1979 年-1991 年加快发展的国家认同教育 | 第27-28页 |
(四)1991 年至今系统优化与持续发展的国家认同教育 | 第28-30页 |
三、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措施 | 第30-47页 |
(一)忧患意识教育 | 第30-31页 |
(二)亚洲价值观教育 | 第31-34页 |
(三)国家意识教育 | 第34-35页 |
(四)共同价值观教育 | 第35-37页 |
(五)家庭价值观教育 | 第37-39页 |
(六)多元文化观教育 | 第39-42页 |
(七)双语教育 | 第42-47页 |
四、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47-56页 |
(一)学校教育 | 第47-51页 |
(二)家庭教育 | 第51-52页 |
(三)社会教育 | 第52-56页 |
五、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特点 | 第56-61页 |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 | 第56页 |
(二)重视儒家文化 | 第56-57页 |
(三)紧随时代 | 第57-59页 |
(四)威权主义政治的保障 | 第59-61页 |
六、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61-65页 |
(一)加强学校课程的国家认同教育 | 第61-62页 |
(二)加强社会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 | 第62-63页 |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民族精神的建设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