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精神懈怠”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1 “精神懈怠”的内涵 | 第15-16页 |
1.3.2 “精神懈怠”的特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类型及表现、成因、危害 | 第18-28页 |
2.1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类型及表现 | 第18-20页 |
2.2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成因 | 第20-23页 |
2.3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害 | 第23-28页 |
第3章 治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理论与经验 | 第28-46页 |
3.1 治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理论 | 第28-36页 |
3.1.1 以马克思主义权利制约与预防精神懈怠的理论为基础 | 第28-31页 |
3.1.2 借鉴西方的需求层次理论与激励理论 | 第31-34页 |
3.1.3 中国古代治吏与激励思想的启示 | 第34-36页 |
3.2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治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经验与教训 | 第36-46页 |
3.2.1 建国前的治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历史经验 | 第37-38页 |
3.2.2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经验与教训 | 第38-41页 |
3.2.3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新问题与治理实践 | 第41-46页 |
第4章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防治的原则与途径 | 第46-62页 |
4.1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防治的原则 | 第46-51页 |
4.1.1 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 第46-48页 |
4.1.2 预防、教育与惩治相结合的原则 | 第48-49页 |
4.1.3 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49-51页 |
4.2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防治的有效途径 | 第51-62页 |
4.2.1 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与党性修养 | 第51-54页 |
4.2.2 创新防治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体制机制 | 第54-57页 |
4.2.3 构建防治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监督体系 | 第57-62页 |
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