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程序宪政的内涵与外延 | 第11-17页 |
一、程序宪政概念基本认识 | 第11-12页 |
(一) 宪政的基本含义 | 第11页 |
(二) 程序宪政的基本含义 | 第11-12页 |
二、程序宪政概念的延伸理解 | 第12-15页 |
(一) 程序宪政与宪政程序 | 第12-14页 |
(二) 实质宪政与程序宪政 | 第14-15页 |
三、程序宪政的价值 | 第15-17页 |
(一) 程序宪政是人类政治实践演进的必然选择 | 第15页 |
(二) 民主是保证程序宪政正义性的首要因素 | 第15-16页 |
(三) 法治是程序宪政价值基础的实质 | 第16页 |
(四) 人权是程序宪政价值基础的核心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宪政百年发展历程 | 第17-23页 |
一、清末宪政到中华民国宪政发展的坎坷历程 | 第17-19页 |
(一) 维新变法 | 第17页 |
(二) 晚清"仿行宪政" | 第17-18页 |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本主义宪政成型 | 第18页 |
(四) 北洋政府的立宪活动——伪宪政下的独裁 | 第18-19页 |
(五) 蒋介石一党专政下的伪宪政 | 第19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宪政道路的初步探索 | 第19-20页 |
(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人民民主宪政的首次实现 | 第19页 |
(二) 新中国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第19-20页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宪政发展概述 | 第20-21页 |
(一) "五四宪法"对于中国特色程序宪政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 | 第20页 |
(二) "七八宪法"对"文革时期"程序宪政发展偏移进行了修正 | 第20页 |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宪法发展 | 第20-21页 |
四、我国近现代宪政发展误区的纵向历史分析 | 第21-23页 |
(一) 宪政发展初期关于宪政价值的误区 | 第21页 |
(二) 西方宪政模式在中国的僵化套用 | 第21页 |
(三) 重实体轻程序是宪政发展的一大弊病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典型大陆法系国家程序宪政研究——以德法为例 | 第23-35页 |
一、德国程序宪政研究 | 第23-28页 |
(一) 德国程序宪政历程 | 第23-24页 |
(二) 德国程序宪政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三) 德国程序宪政的基本特点 | 第25-27页 |
(四) 德国程序宪政的经典模式研究 | 第27-28页 |
二、法国程序宪政研究 | 第28-31页 |
(一) 法国程序宪政的历程 | 第28-29页 |
(二) 法国程序宪政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三) 法国程序宪政的基本特点 | 第30页 |
(四) 法国程序宪政的经典模式研究 | 第30-31页 |
三、大陆法系国家程序宪政价值理念 | 第31-35页 |
(一) 追求科学性,保持稳定 | 第31-32页 |
(二) 民主政治程序性的制度保障 | 第32页 |
(三) 人权的程序性宪政保障 | 第32-33页 |
(四) 权力制衡 | 第33页 |
(五) 保障公民权利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陆法系国家程序宪政发展模式之借鉴 | 第35-41页 |
一、程序宪政规则模式的借鉴 | 第35-37页 |
二、程序宪政监督模式的借鉴 | 第37-39页 |
三、程序宪政权力制约模式的借鉴 | 第39-40页 |
四、程序宪政的借鉴与吸收要从我国的法文化和法传统出发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中国程序宪政发展之路 | 第41-47页 |
一、中国程序宪政发展的制度路径选择 | 第41-43页 |
(一) 在程序宪政下合理地适用严格规则主义 | 第41-42页 |
(二) 在程序宪政下合理地适用宪法监督模式 | 第42-43页 |
二、中国程序宪政发展实践路径选择 | 第43-47页 |
(一) 提高宪政程序化建设水平,促进宪政程序化进程 | 第43-44页 |
(二) 提高程序宪政可行性水平,促进程序宪政现实性发展进程 | 第44-45页 |
(三) 提高宪法司法化水平,促进程序宪政法治化进程 | 第45-46页 |
(四) 提高程序宪政意识水平,促进程序宪政观念化进程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引注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