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低频人工波在典型长周期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人工地震动的模拟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弹塑性分析方法第14-16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6-17页
第2章 弹塑性分析基本理论第17-23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静力弹塑性分析第17-18页
        2.2.1 概述第17页
        2.2.2 基本假定第17-18页
        2.2.3 基本原理第18页
        2.2.4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第18页
    2.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18-21页
        2.3.1 概述第18-19页
        2.3.2 基本原理第19页
        2.3.3 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取第19-20页
        2.3.4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优缺点第20-21页
    2.4 常用弹塑性分析软件对比第21-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人工地震波的生成第23-35页
    3.1 引言第23页
    3.2 地震动功率谱模型第23-25页
        3.2.1 金井清模型第23-24页
        3.2.2 欧进萍模型第24页
        3.2.3 Clough-Penzien 模型第24-25页
        3.2.4 胡聿贤-周锡元模型第25页
    3.3 反应谱与功率谱的转换第25-29页
        3.3.1 直接法第25-27页
        3.3.2 迭代法第27-29页
    3.4 人工波的生成流程第29-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人工波在隔震结构中的应用第35-50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能量方程第35-36页
    4.3 结构概况第36-38页
        4.3.1 支座布置第36-38页
        4.3.2 地震波选取第38页
    4.4 结构反应分析第38-43页
        4.4.1 能量反应分析第38-39页
        4.4.2 各层剪力分析第39-41页
        4.4.3 结构隔震层地震反应第41-42页
        4.4.4 结构顶层地震反应第42-43页
    4.5 不同支座布置方式下结构能量反应分析第43-48页
        4.5.1 模型概况第43-46页
        4.5.2 能量反应分析第46-48页
        4.5.3 结论第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超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抗震分析第50-65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工程背景与有限元模型第50-52页
        5.2.1 工程概况第50页
        5.2.2 材料及构件几何属性第50-52页
    5.3 结构分析模型第52-55页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5.3.2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第53-55页
    5.4 动力弹塑性结果分析第55-63页
        5.4.1 结构加速度反应的傅里叶谱分析第55-57页
        5.4.2 结构基底剪力与位移第57-59页
        5.4.3 剪力墙应力应变反应第59-61页
        5.4.4 罕遇地震下框架的塑性发展第61-62页
        5.4.5 超大震作用下结构破坏过程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楼板影响时混凝土框架梁配筋调整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基于液体粘滞阻尼器的降度结构减震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