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3页 |
五、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象征性言论的内涵 | 第15-21页 |
第一节 象征性言论的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象征性言论的特征 | 第16-18页 |
一、表现为一种行为 | 第17页 |
二、传播观点和言论 | 第17页 |
三、产生一定意义的影响 | 第17页 |
四、本质同于纯粹性言论 | 第17-18页 |
五、发生于特殊背景之下 | 第18页 |
第三节 象征性言论的价值认定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象征性言论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第一节 言论自由理念的近现代发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反对多数人的压制 | 第22-23页 |
二、保障自然权利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言论自由的价值 | 第24-29页 |
一、公民角度 | 第24-25页 |
二、社会角度 | 第25-27页 |
三、国家角度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象征性言论的司法实践-—联邦最高法院对于象征性言论认定的历史演变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斯特伯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奥布莱恩诉合众国”案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汀克诉得梅因独立社区学校”案 | 第31-33页 |
第四节 “寇恩诉加利福尼亚州”案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 | 第34-39页 |
第四章 象征性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障 | 第39-46页 |
第一节 象征性言论的限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象征性言论的保障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象征性言论的分类 | 第41-46页 |
一、有交际的手势和符号 | 第42页 |
二、与言论自由相关的表达性行为 | 第42-44页 |
三、表演行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象征性言论引入我国宪法保护的思考 | 第46-51页 |
第一节 “刘进成”案带来的思考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我国《国旗法》带来的思考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象征性言论引入我国宪法保护的建议 | 第49-51页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 | 第49-50页 |
二、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