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38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1. 国外相关的实践探索 | 第12-15页 |
2. 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3. 国内相关的实践探索 | 第18-21页 |
4. 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21-31页 |
5. “一人双岗”教师的实践探索及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6. 对已有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述评 | 第32-33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33页 |
(四)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33-3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2. 合作教师的选择与确定 | 第35页 |
3.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第35-36页 |
4.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36-38页 |
一、 “一人双岗”教师的故事 | 第38-78页 |
(一) 角色转换 | 第38-46页 |
1. 从“城市教师”到“城乡教师” | 第39-42页 |
2. 从“一线教师”或“教导主任”到“副校长” | 第42-43页 |
3. “一人双岗”教师自我角色的认识 | 第43-45页 |
4. 众人眼中的“一人双岗” | 第45-46页 |
(二) 常态工作 | 第46-53页 |
1. 代课的风波 | 第46-47页 |
2. 听评课 | 第47-49页 |
3. 师训 | 第49-50页 |
4. 精铸农村学校的特色 | 第50-53页 |
(三) 城乡交流 | 第53-64页 |
1. 管理联动 | 第54-55页 |
2. 教师联动 | 第55-60页 |
3. 学生联动 | 第60-62页 |
4. 家长联动 | 第62-64页 |
(四) 团队互助 | 第64-68页 |
1. “一人双岗”名师引领团助推农村教师成长 | 第64-66页 |
2. 联合诊断 | 第66-68页 |
(五) 考核评价 | 第68-73页 |
1. 月总结会 | 第68-71页 |
2. 下校评价 | 第71-73页 |
(六) 特殊境遇 | 第73-78页 |
1. “一人双岗”教师职位的特殊 | 第73-74页 |
2. 冲突与协调 | 第74-78页 |
二、 “一人双岗”教师故事的深层分析 | 第78-92页 |
(一) “一人双岗”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78-80页 |
1. 工作场域变化的机遇 | 第78-79页 |
2. 岗位提升的喜与忧 | 第79-80页 |
3. 团队互助的影响 | 第80页 |
(二) “一人双岗”教师的机制约束 | 第80-85页 |
1. 三批“一人双岗”教师的异同 | 第80-82页 |
2. 管理机制的完善 | 第82-83页 |
3. 评价机制的引导 | 第83-84页 |
4. 长效机制的缺乏 | 第84-85页 |
(三) 教育均衡背景下“一人双岗”教师的实践探索 | 第85-92页 |
1. 教育均衡背景下“一人双岗”教师的实践探索之路 | 第85-89页 |
2. “一人双岗”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思 | 第89-92页 |
三、 “一人双岗”在探索中前行 | 第92-104页 |
(一) 机制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 第92-95页 |
1. 建立“一人双岗”专项基金,保障城乡交流工作的持续开展 | 第92-93页 |
2. 建立“一人双岗”教师进退机制,实现城乡教育交流有序开展 | 第93页 |
3. 建立冲突协调机制,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 第93-94页 |
4. 建立弱势补偿机制,调动“一人双岗”教师个体和城乡学校群体的积极性 | 第94页 |
5. 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94-95页 |
6. 完善教师配备政策和安全保障制度,保证城乡学校交流的有效进行 | 第95页 |
(二) 文化关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 第95-104页 |
1. 城乡文化差异与冲突 | 第96-101页 |
2. 和而不同: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应然追求 | 第101-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 | 第11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