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创作概况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四、特色与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亲情伦常诗 | 第14-39页 |
第一节 孝悌及敬诸长辈 | 第19-28页 |
一、母子情深 | 第19-24页 |
二、父亲教子 | 第24-25页 |
三、与同族长辈 | 第25-26页 |
四、对孝的践行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勉励诸弟子侄 | 第28-32页 |
一、与诸弟的同乐互勉 | 第29-31页 |
二、对子侄的关怀教导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天伦观 | 第32-39页 |
一、家以“和”为贵 | 第32-35页 |
二、礼以“敬”为本 | 第35-36页 |
三、知“理”应读书 | 第36-39页 |
第二章 爱国爱民诗 | 第39-58页 |
第一节 爱国忧时之作 | 第45-51页 |
一、战事未卜的焦灼与捷报传来的狂喜 | 第45-47页 |
二、破敌的坚定信念与匡复家国的期冀 | 第47-49页 |
三、感伤贤臣前事及对故国的怀念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同民忧乐之作 | 第51-55页 |
一、忧民之忧 | 第51-54页 |
二、乐民之乐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对忠德教化的践行 | 第55-58页 |
第三章 感怀不遇诗 | 第58-78页 |
第一节 生命易逝的感怀 | 第64-70页 |
一、累于官场杂事的无奈 | 第64-68页 |
二、寄情道学生活的恬淡 | 第68-69页 |
三、坚守人格品质的高洁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政事不济的幽愤 | 第70-74页 |
一、官场失意的牢骚 | 第70-71页 |
二、时局不堪的辛酸 | 第71-72页 |
三、穷途陌路的自嘲 | 第72-74页 |
第三节 超越不遇的达观 | 第74-78页 |
一、徜徉在自然中寄托情怀 | 第74-75页 |
二、“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豁达心态 | 第75-76页 |
三、寄情著书办学的现实定位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审美意蕴 | 第78-86页 |
第一节 意韵美 | 第79-82页 |
第二节 气象美 | 第82-84页 |
第三节 冲雅美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忠孝观致因 | 第86-95页 |
第一节 “孝”的历史渊源 | 第86-90页 |
第二节 “忠”的时代背景 | 第90-92页 |
第三节 家学与师承 | 第92-95页 |
余论 | 第95-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