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功能区块论--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7-3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2 研究意义第19页
    1.2 研究对象和领域第19-23页
        1.2.1 研究对象第19-23页
        1.2.2 研究领域第23页
    1.3 国内外研究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第23-32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第23-28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理论进展第28-32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32页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32-33页
        1.4.1 研究思路第32-33页
        1.4.2 研究方法第33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33-37页
        1.5.1 研究内容第33-35页
        1.5.2 研究框架第35-37页
2 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和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75页
    2.1 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基本概况第38-46页
        2.1.1 改革开放战略的总体推进历程第38-39页
        2.1.2 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目的第39-44页
        2.1.3 已批国家级新区主要类型划分第44-46页
    2.2 主要国家级新区空间规划建设历程第46-60页
        2.2.1 上海浦东新区第46-53页
        2.2.2 天津滨海新区第53-60页
    2.3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征第60-66页
        2.3.1 空间结构均主要由若干个产业功能区构成第61-63页
        2.3.2 空间拓展均主要以多支点跳跃式同步推进第63-64页
        2.3.3 开发建设指导思想均越来越注重产城融合第64页
        2.3.4 空间发展历程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64-66页
    2.4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6-73页
        2.4.1 新区空间发展缺乏成熟理论的有效指导第66-67页
        2.4.2 产业空间发展基地化布局和集群化不足第67-68页
        2.4.3 产城分离导致新区宜居性不足难聚人气第68-69页
        2.4.4 新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层级不清第69-71页
        2.4.5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品质不高且特色不彰第71-73页
    2.5 小结第73-75页
3 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制度创新动力研究第75-103页
    3.1 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原理第76-78页
        3.1.1 制度的经济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76页
        3.1.2 制度创新是保障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第76-78页
    3.2 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特征第78-90页
        3.2.1 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模式要求第78-79页
        3.2.2 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第79-83页
        3.2.3 国家级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第83-86页
        3.2.4 国家级新区制度创新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第86-87页
        3.2.5 制度创新对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第87-90页
    3.3 国家级新区发展绩效评价第90-100页
        3.3.1 国家级新区的评价标准建议第90-92页
        3.3.2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绩效评判第92-100页
    3.4 小结第100-103页
4 “功能区块”论——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理论创新第103-133页
    4.1 现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第103-109页
        4.1.1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传统经典理论第103-106页
        4.1.2 其它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第106-108页
        4.1.3 现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适应性第108-109页
    4.2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新特点第109-114页
        4.2.1 空间拓展跳跃化第109-110页
        4.2.2 产业布局基地化第110-111页
        4.2.3 功能管控精细化第111-112页
        4.2.4 公共服务均等化第112-113页
        4.2.5 市政配套精确化第113-114页
    4.3 “功能区块”论的探索提出第114-130页
        4.3.1 功能区块的形成与概念第114-116页
        4.3.2 功能区块理论及其内涵第116-120页
        4.3.3 功能区块论的空间结构模型第120-122页
        4.3.4 功能区块论在国家级新区的实践验证第122-127页
        4.3.5 功能区块论的发展动力基础第127-128页
        4.3.6 功能区块论与传统相关理论的异同第128-130页
    4.4 小结第130-133页
5 功能区块理论指导下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第133-179页
    5.1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第133-141页
        5.1.1 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第133-134页
        5.1.2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特点第134-136页
        5.1.3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第136-141页
    5.2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第141-148页
        5.2.1 传统的城市生产空间发展模式第141-143页
        5.2.2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特点第143-145页
        5.2.3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策略第145-148页
    5.3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第148-162页
        5.3.1 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发展模式第148-150页
        5.3.2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特点第150-154页
        5.3.3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策略第154-162页
    5.4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第162-169页
        5.4.1 传统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模式第162-164页
        5.4.2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特点第164-166页
        5.4.3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策略第166-169页
    5.5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第169-177页
        5.5.1 传统的城市交通空间发展模式第169-172页
        5.5.2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特点第172-173页
        5.5.3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策略第173-177页
    5.6 小结第177-179页
6 功能区块论的规划实践——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第179-253页
    6.1 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概况第179-192页
        6.1.1 地理区位基本概况第179-181页
        6.1.2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第181-184页
        6.1.3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第184-192页
    6.2 功能区块理论的探索应用第192-201页
        6.2.1 申请报批阶段第192-193页
        6.2.2 总规制定阶段第193-196页
        6.2.3 控规制定阶段第196-201页
    6.3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1-218页
        6.3.1 空间结构:部分片区功能不明确空间拓展太零散第201-202页
        6.3.2 生产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多基地化坚持不够第202-208页
        6.3.3 生活空间: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第208-210页
        6.3.4 生态空间:体系尚未构建对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第210-215页
        6.3.5 交通空间:通勤时间过长未实现快慢和客货分离第215-218页
    6.4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发展建议第218-250页
        6.4.1 空间结构发展建议第219-224页
        6.4.2 生产空间发展建议第224-227页
        6.4.3 生活空间发展建议第227-236页
        6.4.4 生态空间发展建议第236-241页
        6.4.5 交通空间发展建议第241-250页
    6.5 小结第250-253页
7 构建适应功能区块论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第253-267页
    7.1 现行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第253-257页
        7.1.1 现行的主要规划编制体系第253-254页
        7.1.2 现行规划制定的主要技术思路第254-256页
        7.1.3 现行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对功能区块理论的主要不适应性第256-257页
    7.2 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特点第257-258页
        7.2.1 规划制定与实施速度快第257-258页
        7.2.2 规划成果的质量要求高第258页
    7.3 创新适应功能区块论的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思路第258-264页
        7.3.1 创新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体系第259页
        7.3.2 创新国家级新区总体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第259-260页
        7.3.3 创新功能区块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第260-261页
        7.3.4 创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第261-264页
    7.4 小结第264-267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67-273页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267-270页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第270页
    8.3 未来主要研究方向第270-273页
致谢第273-275页
参考文献第275-283页
附录第283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83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下一篇:城镇建成遗产的文化叙事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