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7-55页
    1.1 研究缘起第17-26页
        1.1.1 中国城市空间快速增长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第18-20页
        1.1.2 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现象与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第20-24页
        1.1.3 城市空间增长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第24-26页
    1.2 主要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第26-30页
        1.2.1 城市空间增长相关概念辨析第26-28页
        1.2.2 研究的主要概念定义与内涵第28-30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30-31页
        1.3.1 研究目标第30页
        1.3.2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4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 相关研究综述第32-52页
        1.5.1 国内外城市空间增长研究阶段与主要内容第33-43页
        1.5.2 国内城市空间增长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的研究第43-47页
        1.5.3 城市空间增长制度环境的研究第47-50页
        1.5.4 城市空间增长的建设主体行为研究第50-52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关系构成第52-55页
2 “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框架第55-81页
    2.1 城市空间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5-58页
        2.1.1 城市空间与其经济属性第55-57页
        2.1.2 城市空间配置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传统第57-58页
    2.2 经济学对于空间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8-72页
        2.2.1 经济学理论对空间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8-65页
        2.2.2 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市场、政府与规划调控第65-72页
    2.3 “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框架第72-78页
        2.3.1 制度的内涵、功能、体系第72-75页
        2.3.2 制度与行为相互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观第75-77页
        2.3.3 “制度-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研究框架第77-78页
    2.4 本章小结第78-81页
3 城市空间增长的制度环境研究第81-129页
    3.1 城市空间增长的制度环境第81-85页
        3.1.1 城市空间增长的制度环境构成与作用第81-83页
        3.1.2 中国城市治理制度改革历程概述第83-85页
    3.2 行政区划与行政治理制度第85-97页
        3.2.1 行政区划层级设置与行政治理第85-89页
        3.2.2 分权化改革与纵向权利配置特征第89-95页
        3.2.3 基于行政区划的城市空间治理策略第95-97页
    3.3 城市土地制度第97-110页
        3.3.1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逻辑与进程第98-102页
        3.3.2 产权制度与城市空间增长第102-106页
        3.3.3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城市空间增长第106-110页
    3.4 城市空间规划制度第110-126页
        3.4.1 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成与改革历程第110-116页
        3.4.2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规划的主体第116-122页
        3.4.3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制度第122-126页
    3.5 本章小结第126-129页
4 城市空间增长的主体行为研究第129-173页
    4.1 城市空间增长行为主体构成与价值偏好第129-146页
        4.1.1 中央政府第130-132页
        4.1.2 地方政府第132-139页
        4.1.3 企业第139-143页
        4.1.4 居民第143-146页
    4.2 行为主体相互关系与利益博弈第146-156页
        4.2.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与空间资源配置第147-151页
        4.2.2 地方政府之间:空间资源分配的过度竞争第151-154页
        4.2.3 地方政府和企业:增长同盟与利益分歧第154-155页
        4.2.4 政府和公众:治理权与参与权的博弈第155-156页
    4.3 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机制和增长模式第156-170页
        4.3.1 制度与行为视角的城市空间增长机制第156-157页
        4.3.2 地方政府主导空间增长模式第157-164页
        4.3.3 企业主导空间增长模式第164-167页
        4.3.4 居民主导空间增长模式第167-170页
    4.4 本章小结第170-173页
5 制度与行为视角的重庆城市空间增长研究第173-209页
    5.1 重庆城市空间增长制度环境演变第173-184页
        5.1.1 重庆行政地位的演变第173-176页
        5.1.2 重庆城市土地制度演变历程第176-180页
        5.1.3 重庆城市空间规划制度改革历程第180-184页
    5.2 重庆城市空间增长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关系第184-192页
        5.2.1 地方政府行为与重庆空间增长的发展动力第185-186页
        5.2.2 重庆新城、工业园区与大型居住区建设第186-192页
    5.3 重庆空间增长演进与空间布局主要特征第192-207页
        5.3.1 重庆市域城镇体系的演进分析第192-195页
        5.3.2 重庆主城区空间增长演进历程第195-200页
        5.3.3 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布局主要特征第200-207页
    5.4 本章小结第207-209页
6 重庆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第209-229页
    6.1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的内涵与研究进展第209-216页
        6.1.1 城市空间配置中的供给与需求第209-214页
        6.1.2 城市空间空间增长效应的研究基础第214-216页
    6.2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第216-223页
        6.2.1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的目标及原则第216-217页
        6.2.2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17-220页
        6.2.3 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案设计第220-223页
    6.3 重庆市 2003-2014 年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第223-228页
        6.3.1 指标获取与标准值确定第223-225页
        6.3.2 评价结果及结果分析第225-228页
    6.4 本章小结第228-229页
7 重庆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策略建议第229-241页
    7.1 明确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目标第229-234页
        7.1.1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涵义与目标第229-231页
        7.1.2 城市空间管制观念重构第231-234页
    7.2 构建空间增长管理的制度供给与控制系统第234-237页
        7.2.1 城市空间管理制度供给第234-236页
        7.2.2 制定空间增长管控工具与管控政策第236-237页
    7.3 重庆空间增长管理政策建议第237-241页
8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第241-249页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第241-246页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246-249页
        8.2.1 创新点第246页
        8.2.2 不足之处与展望第246-249页
致谢第249-251页
参考文献第251-275页
附录第275-286页
    A:近代以来影响重庆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事件第275-279页
    B:直辖以来重庆城市规划制度一览表第279-281页
    C:重庆市 2002-2013 年城市空间增长各项指标演变趋势图第281-285页
    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85-286页

论文共2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论--以涪陵为例
下一篇:功能区块论--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