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自认的效力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1.自认效力的界定 | 第7-11页 |
1.1 自认的含义 | 第7-8页 |
1.2 自认的对象 | 第8-10页 |
1.3 自认效力的定义 | 第10页 |
1.4 自认效力的价值 | 第10-11页 |
2.自认效力的内容及理论依据 | 第11-15页 |
2.1 自认的属性 | 第11-13页 |
2.2 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及产生拘束力的依据 | 第13-14页 |
2.3 自认对法院的效力及产生拘束力的依据 | 第14-15页 |
3.不同主体自认的效力 | 第15-19页 |
3.1 当事人自认的效力 | 第15-17页 |
3.2 诉讼代理人自认的效力 | 第17-18页 |
3.3 共同诉讼中一人自认的效力 | 第18-19页 |
4.对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19-21页 |
4.1 涉及身份关系诉讼的自认 | 第19-20页 |
4.2 法律规定法院应当依职权调查的事实的自认 | 第20页 |
4.3 违反众所周知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等的自认 | 第20-21页 |
4.4 和解、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的承认或让步 | 第21页 |
5.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自认效力规定的不足及完善 | 第21-25页 |
5.1 自认在庭审中的效力 | 第21-22页 |
5.2 自认的适用对象与撤销规定 | 第22-23页 |
5.3 自认法则对法院的约束力 | 第23-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致谢 |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