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前言 | 第6-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6-7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6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6-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有关民俗体育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有关傩舞和韩国假面剧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3.1 中国傩舞的概念 | 第10页 |
1.3.2 韩国假面剧的概念 | 第10-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1 文献资料法 | 第12页 |
2.2 田野调查法 | 第12页 |
2.3 访谈法 | 第12页 |
2.4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2.5 逻辑分析法 | 第12-13页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3-40页 |
3.1 韩国各发展阶段的社会历史与民俗体育 | 第13-17页 |
3.1.1 史前时代—三国时期(?—918 年) | 第13-14页 |
3.1.2 高丽王朝时期(918 年—1392 年) | 第14-15页 |
3.1.3 朝鲜王朝时期(1392 年—1910 年) | 第15-16页 |
3.1.4 近、现代时期(1910 年—至今) | 第16-17页 |
3.2 社会变迁与韩国民俗体育的流变 | 第17-20页 |
3.2.1 韩国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的流变 | 第17-18页 |
3.2.2 韩国民族传统体育目标的流变 | 第18页 |
3.2.3 韩国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流变 | 第18-19页 |
3.2.4 韩国民族传统体育动机的流变 | 第19-20页 |
3.2.5 韩国民族传统体育意义的流变 | 第20页 |
3.3 我国各发展阶段的社会历史与民俗体育 | 第20-26页 |
3.3.1 萌芽阶段(清末 1905 年以前) | 第20-21页 |
3.3.2 初步开展阶段(清末 1905 年左右--1949 年) | 第21-22页 |
3.3.3 挖掘整理阶段(1949 年--50 年代后期) | 第22-23页 |
3.3.4 停滞与恢复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80 年代) | 第23-24页 |
3.3.5 全面发展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今) | 第24-26页 |
3.4 社会变迁与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 | 第26-29页 |
3.4.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的流变 | 第26页 |
3.4.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目标的流变 | 第26-27页 |
3.4.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流变 | 第27-28页 |
3.4.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动机的流变 | 第28页 |
3.4.5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意义的流变 | 第28-29页 |
3.5 以傩舞和假面剧为例比较中韩民俗体育 | 第29-40页 |
3.5.1 傩舞和假面剧的流变过程比较 | 第29-32页 |
3.5.2 傩舞和假面剧的活动形式比较 | 第32-33页 |
3.5.3 傩舞和假面剧的组织形式比较 | 第33-34页 |
3.5.4 傩舞和假面剧的艺术特征比较 | 第34-37页 |
3.5.5 傩舞和假面剧的活动动机比较 | 第37-38页 |
3.5.6 傩舞和假面剧的发展现状比较 | 第38-40页 |
4.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录 | 第46-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