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外海铁联运港站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集装箱码头联运设备配置及选型 | 第20-34页 |
2.1 集装箱码头概述 | 第20-23页 |
2.1.1 码头设施概况 | 第20-21页 |
2.1.2 集装箱码头前沿装卸设备 | 第21-22页 |
2.1.3 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设备 | 第22页 |
2.1.4 集装箱码头堆场装卸设备 | 第22-23页 |
2.2 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的界定 | 第23-26页 |
2.2.1 岸桥—拖挂车工艺 | 第23-24页 |
2.2.2 岸桥—跨运车工艺系统 | 第24-25页 |
2.2.3 岸桥—轮胎式门式起重机方案 | 第25-26页 |
2.2.4 岸桥—轨道式门式起重机方案 | 第26页 |
2.3 集装箱码头海铁联运装卸机械选型 | 第26-33页 |
2.3.1 岸边装卸机械选型 | 第26页 |
2.3.2 水平运输机械选型 | 第26-27页 |
2.3.3 堆场区装卸机械选型 | 第27-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集装箱码头海铁联运装卸设备基础理论 | 第34-48页 |
3.1 集装箱港口海铁联运作业模式 | 第34-39页 |
3.1.1 “船舶—列车”作业模式 | 第34-36页 |
3.1.2 “船舶—堆场—列车”作业模式 | 第36-38页 |
3.1.3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作业模式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3.2 集装箱码头海铁联运装卸作业流程 | 第39-46页 |
3.2.1 码头进出口装卸作业流程 | 第39-40页 |
3.2.2 岸桥的描述及工作流程 | 第40-41页 |
3.2.3 集卡的描述及工作流程 | 第41-44页 |
3.2.4 轨道式龙门起重机的描述及工作流程 | 第44-46页 |
3.3 装卸设备能力协调研究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3.3.1 系统论 | 第46-47页 |
3.3.2 协同论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岸桥一集卡一轨道门吊”作业设备配置优化模型 | 第48-60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48-49页 |
4.2 作业设备配置优化模型 | 第49-53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49页 |
4.2.2 符号与变量说明 | 第49-51页 |
4.2.3 码头装卸作业计划协同模型 | 第51-53页 |
4.3 模型求解算法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5 连云港港海铁联运设备配置及能力协调实例分析 | 第60-78页 |
5.1 连云港港概况 | 第60页 |
5.2 连云港港口作业流程研究及存在问题 | 第60-66页 |
5.2.1 连云港中欧班列过境货物及出口货物港口作业流程研究 | 第60-62页 |
5.2.2 连云港港口作业流程存在问题 | 第62-66页 |
5.3 连云港港口某码头装卸设备配置实例分析 | 第66-76页 |
5.3.1 算例及参数设置 | 第66-67页 |
5.3.2 基于作业完成时间及集卡边际效益的结果分析 | 第67-73页 |
5.3.3 基于作业成本经济性的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 | 第78-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8-7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