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1 两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比较 | 第24-25页 |
2.2 技术接受模型 | 第25-27页 |
2.3 感知风险理论 | 第27-29页 |
2.4 感知价值理论 | 第29-31页 |
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31-39页 |
3.1 假设提出 | 第31-34页 |
3.1.1 主效应假设 | 第31-33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假设 | 第33-34页 |
3.2 变量定义及研究模型 | 第34-39页 |
3.2.1 变量解释与变量测量 | 第34-37页 |
3.2.2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 第37-39页 |
4 问卷设计调查与实证分析 | 第39-61页 |
4.1 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 | 第39-43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39页 |
4.1.2 问卷发放与样本情况 | 第39-43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7页 |
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4.2.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7-55页 |
4.3.1 信度检验 | 第47-48页 |
4.3.2 效度检验 | 第48-55页 |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55-61页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始检验 | 第55-57页 |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 第57-61页 |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1-72页 |
5.1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61-65页 |
5.1.1 主效应假设检验 | 第61-63页 |
5.1.2 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 第63-65页 |
5.2 发展建议 | 第65-69页 |
5.2.1 对非传统金融机构的建议 | 第66-67页 |
5.2.2 对传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议 | 第67-68页 |
5.2.3 对两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适的建议 | 第68-69页 |
5.3 研究总结 | 第69-70页 |
5.4 研究局限 | 第70-71页 |
5.5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