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3-17页 |
第一部分 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和正常CD19+B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芯片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34页 |
1 前言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8-19页 |
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18-1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19页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2.3.1 细胞复苏 | 第19-20页 |
2.3.2 细胞换液、传代 | 第20页 |
2.3.3 细胞冻存 | 第20页 |
2.3.4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分离 | 第20-21页 |
2.3.5 免疫磁珠分选CD19+B淋巴细胞(以1×107个细胞为例) | 第21页 |
2.3.6 总RNA提取 | 第21页 |
2.3.7 RNA浓度及纯度的测定 | 第21页 |
2.3.8 RNA完整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9 芯片检测与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3.10 反转录反应 | 第22-23页 |
2.3.11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23-24页 |
2.4 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2.4.1 差异表达lncRNA/mRNA的筛选 | 第24页 |
2.4.2 通路分析 | 第24页 |
2.4.3 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构建 | 第24-25页 |
2.4.4 qRT-PCR结果分析 | 第25页 |
3 结果 | 第25-31页 |
3.1 芯片RNA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3.2 LncRNA/mRNA表达谱 | 第26-28页 |
3.2.1 热图 | 第26-27页 |
3.2.2 散点图 | 第27页 |
3.2.3 火山图 | 第27-28页 |
3.3 通路分析 | 第28页 |
3.4 qRT-PCR验证芯片结果 | 第28-29页 |
3.5 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构建 | 第29-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5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沉默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AFAP1-AS1的表达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第34-54页 |
1 前言 | 第3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4-43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37页 |
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4-3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37页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7-43页 |
2.3.1 AFAP1-AS1shRNA腺病毒载体构建 | 第37-38页 |
2.3.2 AFAP1-AS1shRNA腺病毒的生产 | 第38-39页 |
2.3.3 下调AFAP1-AS1的GCB-DLBCL细胞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2.3.4 qRT-PCR检测腺病毒感染后细胞中AFAP1-AS1的表达 | 第40页 |
2.3.5 CCK-8增殖实验 | 第40页 |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第40-41页 |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41页 |
2.3.8 Westernblot细胞周期、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 第41-43页 |
3 结果 | 第43-52页 |
3.1 AFAP1-AS1shRNA腺病毒载体的鉴定 | 第43-46页 |
3.1.1 siRNA序列和shRNA序列 | 第43-44页 |
3.1.2 表达载体的线性化 | 第44页 |
3.1.3 测序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1.4 腺病毒制备结果 | 第46页 |
3.2 腺病毒感染效率及流式分选GFP阳性细胞 | 第46-47页 |
3.2.1 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强度和荧光比例 | 第46页 |
3.2.2 qRT-PCR检测三种AFAP1-AS1shRNA的干扰效率 | 第46-47页 |
3.2.3 流式分选GFP阳性细胞 | 第47页 |
3.3 CCK-8法检测沉默AFAP1-AS1后对GCB-DLBCL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流式细胞仪检测沉默AFAP1-AS1后对GCB-DLBCL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沉默AFAP1-AS1后对GCB-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 Westernblot检测沉默AFAP1-AS1后GCB-DLBCL中CleavedCaspase-3、Bcl-2、Bax、CyclinD1、CyclinE1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 AFAP1-AS1在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作用机制研究 | 第54-71页 |
1 前言 | 第5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4-60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4-56页 |
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54-55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56页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2.3.1 蛋白Trypsin酶解: | 第56页 |
2.3.2 Label-free蛋白质谱分析: | 第56-57页 |
2.3.3 KEGGPathway分析差异蛋白 | 第57页 |
2.3.4 Westernblot检测BTK、p-BTK蛋白的表达 | 第57页 |
2.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构建 | 第57-59页 |
2.3.6 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 | 第59-60页 |
3 结果 | 第60-68页 |
3.1 质谱鉴定和定量结果评估 | 第60-63页 |
3.1.1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第60-61页 |
3.1.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 第61页 |
3.1.3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 第61-62页 |
3.1.4 肽段序列覆盖度 | 第62-63页 |
3.2 鉴定结果和差异蛋白统计 | 第63-65页 |
3.2.1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63页 |
3.2.2 差异蛋白统计 | 第63-65页 |
3.3 KEGGPathway分析 | 第65页 |
3.4 Westernblot检测沉默AFAP1-AS1后GCB-DLBCL中BTK、p-BTK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65-66页 |
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第66-68页 |
3.5.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AFAP1-AS1与miR-670-3p的结合情况 | 第66-67页 |
3.5.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BTK与miR-670-3p的结合情况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综述 | 第78-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