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实务标准 | 第10-20页 |
一、认定标准的立法沿革及现状 | 第10-13页 |
二、审判实务中两种认定标准之争 | 第13-16页 |
(一)“目的论”标准较为笼统 | 第13-14页 |
(二)“推定论”标准不尽合理 | 第14-16页 |
三、《补充规定》及新《解释》出台后的启发 | 第16-20页 |
(一)《补充规定》需要综合适用 | 第16页 |
(二)以“目的论”为核心判断标准 | 第16-17页 |
(三)对《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进行目的性限缩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一、日常家事代理制度尚不健全 | 第20-24页 |
(一)家事代理主体范围狭窄 | 第22-23页 |
(二)日常家事范围不明确 | 第23-24页 |
(三)未规定越权家事代理之法律后果及救济机制 | 第24页 |
二、结合新《解释》内容进行完善 | 第24-28页 |
(一)扩大家事代理主体范围 | 第25页 |
(二)明确日常家事范围 | 第25-26页 |
(三)明确越权家事代理的法律后果及救济机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28-33页 |
一、举证责任分配不够公平 | 第28-30页 |
(一)加重非举债方之举证责任 | 第28-29页 |
(二)将交易风险转移至非举债方 | 第29页 |
(三)与合同的相对性相违背 | 第29-30页 |
二、新《解释》背景下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 | 第30-33页 |
(一)科学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 | 第30-31页 |
(二)重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分居期间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 第33-39页 |
一、分居债务认定之域外立法及借鉴意义 | 第33-35页 |
二、我国审判实务对分居债务之认定 | 第35-36页 |
三、笔者观点 | 第36-39页 |
(一)立法上确立分居制度 | 第36-37页 |
(二)确立分居债务认定之原则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