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关于信访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关于信访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主要观点评述——信访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信访制度的含义 | 第17-20页 |
2.1.1 信访的概念与分类 | 第17-18页 |
2.1.2 信访制度及其功能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3 信访人及信访权 | 第19-20页 |
2.2 行政监督的相关概念厘定 | 第20-21页 |
2.2.1 行政监督的含义 | 第20页 |
2.2.2 行政监督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3.1 政治学理论——民主行政理论 | 第21页 |
2.3.2 社会学理论——社会冲突理论 | 第21-22页 |
2.3.3 直接依据——行政监督的理念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信访制度的现状 | 第23-37页 |
3.1 信访制度改革的背景 | 第23-25页 |
3.1.1 国家治理的转型 | 第23页 |
3.1.2 当今信访的特点 | 第23-25页 |
3.2 信访制度现行的运行模式 | 第25-28页 |
3.2.1 信访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 | 第25-26页 |
3.2.2 中国信访制度现行的运行机制以及现在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 | 第26-28页 |
3.3 由于缺乏行政监督而带来的信访困境 | 第28-30页 |
3.3.1 信访易产生过激行为 | 第28-29页 |
3.3.2 信访中存在较多的量多而质劣的问题 | 第29页 |
3.3.3 信访监督的范围有限,监督层次较低 | 第29-30页 |
3.3.4 信访制度的根本困境 | 第30页 |
3.4 信访制度难以实行行政监督的原因 | 第30-36页 |
3.4.1 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30-32页 |
3.4.2 制度性原因 | 第32-34页 |
3.4.3 历史遗留原因 | 第34-35页 |
3.4.4 解决现在信访制度困境应抓的根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 | 第37-43页 |
4.1 信访制度的行政监督机构 | 第37页 |
4.2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的路径:构建信访监督委员会 | 第37-41页 |
4.2.1 信访监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 第38-39页 |
4.2.2 信访监督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 第39-40页 |
4.2.3 信访监督委员会的权力配置 | 第40-41页 |
4.3 信访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机制构建 | 第41-42页 |
4.3.1 信访监督委员会受来自上级的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 第41页 |
4.3.2 监督委员会受同级的其他单位的监督 | 第41-42页 |
4.3.3 信访监督委员会受第三方的监督 | 第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43-57页 |
5.1 制度合理性分析 | 第43页 |
5.2 监督功能是信访制度的核心功能 | 第43-50页 |
5.2.1 信访制度的功能分析 | 第43-47页 |
5.2.2 信访制度各功能的关系 | 第47-49页 |
5.2.3 信访制度的行政监督功能 | 第49-50页 |
5.3 从制度变迁角度分析具有合理性 | 第50-54页 |
5.3.1 古代信访制度的功能 | 第51页 |
5.3.2 建国以来信访制度的功能演进 | 第51-54页 |
5.4 从比较制度角度分析具有合理性 | 第54页 |
5.5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在政治现实上具有合理性 | 第54-56页 |
5.5.1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符合中国的政治基础 | 第54-55页 |
5.5.2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符合民主与法治理念 | 第55页 |
5.5.3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能更好将群众监督组织化 | 第55-56页 |
5.5.4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可以摆脱“治访”循环困局 | 第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7-65页 |
6.1 构建信访监督委员会利弊分析 | 第57-58页 |
6.1.1 构建信访监督委员会的“利” | 第57页 |
6.1.2 构建信访监督委员会的“弊” | 第57-58页 |
6.1.3 构建信访监督委员会利大于弊 | 第58页 |
6.2 思想转变的可行性 | 第58-60页 |
6.2.1 树立监督功能的理念 | 第58-59页 |
6.2.2 重视信访理论的研究 | 第59-60页 |
6.3 构建与行政监督相协调的制度可行性 | 第60-62页 |
6.3.1 完善现有监督体系 | 第60页 |
6.3.2 司法救济制度改革可行 | 第60-61页 |
6.3.3 建立与信访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可行性 | 第61-62页 |
6.3.4 调整信访制度的机构设置的可行性 | 第62页 |
6.3.5 加快信访矛盾综合分析机制的建设的可行性 | 第62页 |
6.4 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的经费及人员具有可行性 | 第62-63页 |
6.5 S市以行政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63-6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