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 | 第9-12页 |
1.1.1 雷帕霉素的发现 | 第9页 |
1.1.2 雷帕霉素免疫抑制机理和临床应用 | 第9-10页 |
1.1.3 雷帕霉素合成机制及其调控 | 第10-11页 |
1.1.4 雷帕霉素菌种选育和发酵生产进展 | 第11-12页 |
1.2 外加莽草酸在大环内酯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代谢组学及其微生物学应用 | 第13-14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微生物学应用 | 第14-1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雷帕霉素高产突变菌株筛选以及莽草酸添加优化 | 第17-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1 菌种 | 第17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培养基 | 第19-20页 |
2.2.2 培养方法 | 第20页 |
2.2.3 雷帕霉素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2.2.4 耐受高浓度莽草酸菌株筛选 | 第21-22页 |
2.2.5 外源莽草酸添加提高雷帕霉素产量 | 第2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6页 |
2.3.1 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培养基优化 | 第22-23页 |
2.3.2 高产菌株培养基筛选和优化 | 第23-25页 |
2.3.3 莽草酸的添加浓度和时间优化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外加莽草酸促进雷帕霉素高产的比较代谢分析 | 第27-3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3.1.1 菌种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2 实验操作与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吸水链霉菌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29页 |
3.2.2 发酵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3 相关胞内代谢物水平分析 | 第30-32页 |
3.2.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3.3.1 雷帕霉素高产突变株UV-Ⅱ发酵特性动态变化 | 第32-34页 |
3.3.2 雷帕霉素合成相关的胞内物质分析 | 第34-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雷帕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分析 | 第39-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9-42页 |
4.1.1 菌种、质粒和培养基 | 第39-40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4.1.4 本章用到的溶液 | 第41-42页 |
4.2 实验操作与方法 | 第42-49页 |
4.2.1 菌种培养 | 第42页 |
4.2.2 引物设计 | 第42-44页 |
4.2.3 基因表达量测定 | 第44-45页 |
4.2.4 过表达基因操作 | 第45-48页 |
4.2.5 数据处理分析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4.3.1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49-52页 |
4.3.2 过表达基因操作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创新点 | 第56页 |
5.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