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高羊茅草的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1.1 高羊茅草的育种情况 | 第9页 |
1.1.2 高羊茅草的遗传转化 | 第9-10页 |
1.1.3 高羊茅草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 Leafy基因与其同源基因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1 Leafy(Lfy)基因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Leafy(Lfy)同源基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1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 | 第14页 |
1.3.2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与植物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 第14-15页 |
1.3.3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高羊茅草高频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与Leafy—ipt基因的转化 | 第18-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仪器药品规格 | 第18-19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2.1.3 质粒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高羊茅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0页 |
2.2.2 高羊茅草的愈伤组织遗传转化过程 | 第20-21页 |
2.2.3 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21-23页 |
2.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2.3.1 高羊茅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3页 |
2.3.2 高羊茅草的遗传转化 | 第23-24页 |
2.3.3 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 第24-25页 |
2.3.4 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 第25页 |
2.4 讨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转Leafy-ipt基因高羊茅草生物性状研究 | 第26-34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26页 |
3.2 试验材料、方法 | 第26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3.3.1 转基因株系的叶长、叶宽的变化 | 第26-28页 |
3.3.2 转基因株系的冠径、株高和穗长的变化 | 第28-30页 |
3.3.3 转基因株系抽穗数、分蘖数的变化 | 第30-31页 |
3.4 讨论 | 第31-34页 |
3.4.1 Leafy基因的表达 | 第31-32页 |
3.4.2 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与叶片衰老 | 第32-34页 |
第4章 转Leafy-ipt基因高羊茅草株系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 第34-52页 |
4.1 试验材料、方法 | 第34-3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4.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2 转基因株系生理生化指标的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4.2.1 不同时期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4.2.2 不同时期转基因株系可溶性糖的变化 | 第40-41页 |
4.2.3 不同时期转基因株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4.2.4 生长发育后期转基因株系SOD活性的变化 | 第42-44页 |
4.2.5 生长发育后期转基因株系POD活性的变化 | 第44-45页 |
4.2.6 生长发育后期转基因株系MDA含量的变化 | 第45-47页 |
4.2.7 生长发育后期转基因株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4.3 讨论 | 第48-52页 |
4.3.1 Leafy-ipt基因的表达对叶绿素的影响 | 第48页 |
4.3.2 Leafy-ipt基因的表达对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Leafy-ipt基因的表达对SOD、POD、MDA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Leafy-ipt基因的延迟衰老机制 | 第50-5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