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金纳米材料的性质、应用与制备 | 第9-13页 |
1.1.1 金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9-10页 |
1.1.2 金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0-12页 |
1.1.3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2 植物还原法制备金纳米 | 第13-16页 |
1.2.1 植物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植物还原法制备金纳米的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1.3 生物质碳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 第16-18页 |
1.3.1 生物质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生物质碳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 第17-18页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基于植物还原法的金纳米制备实验研究 | 第21-33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2.2 不同植物还原制备金纳米颗粒的方法步骤 | 第22-24页 |
2.2.1 绿茶制备金纳米颗粒 | 第22页 |
2.2.2 香橙果皮制备金纳米颗粒 | 第22-23页 |
2.2.3 玫瑰花瓣制备金纳米颗粒 | 第23页 |
2.2.4 火龙果果皮制备金纳米颗粒 | 第23页 |
2.2.5 小茨藻制备金纳米颗粒 | 第23-24页 |
2.3 不同植物还原制备金纳米颗粒的测试表征 | 第24-25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4页 |
2.3.2 元素分析(EA) | 第24页 |
2.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4-25页 |
2.4 不同植物还原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结果讨论 | 第25-30页 |
2.4.1 绿茶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结果讨论 | 第25-26页 |
2.4.2 香橙果皮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结果讨论 | 第26-27页 |
2.4.3 玫瑰花瓣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结果讨论 | 第27-28页 |
2.4.4 火龙果果皮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结果讨论 | 第28-29页 |
2.4.5 小茨藻制备金纳米颗粒的结果讨论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第3章 火龙果果皮制备金纳米的粒径调控和有效成分探讨 | 第33-43页 |
3.1 金纳米颗粒的粒径调控 | 第33-37页 |
3.1.1 制备不同粒径金金纳米颗粒的方法步骤 | 第33页 |
3.1.2 不同粒径金金纳米颗粒制备的结果讨论 | 第33-37页 |
3.2 火龙果果皮还原金纳米有效成分探讨 | 第37-40页 |
3.2.1 反应前后火龙果果皮溶液生物成分含量的测试方法 | 第37页 |
3.2.2 反应前后火龙果果皮溶液生物成分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3.2.3 火龙果果皮模拟液对氯金酸溶液的还原能力。 | 第38-40页 |
3.3 不同碳基负载金纳米的实验研究 | 第40-42页 |
3.3.1 不同碳基负载金纳米的方法步骤 | 第40页 |
3.3.2 不同碳基负载金纳米的结果讨论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小茨藻的碳基金纳米自催化裂解实验研究 | 第43-57页 |
4.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第43-48页 |
4.1.1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第43-45页 |
4.1.2 裂解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4.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工作参数 | 第46-47页 |
4.1.4 转化率及产物元素组成的计算 | 第47-48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4.2.1 裂解产物质谱分析 | 第48-50页 |
4.2.2 元素分析 | 第50-51页 |
4.2.3 电镜表征及催化剂热稳定性研究 | 第51-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1.1 植物还原法制备负载型金纳米 | 第57-58页 |
5.1.2 生物质基金纳米催化剂催化裂解小茨藻的实验研究 | 第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