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

高速铁路开行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匹配方案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2章 高速铁路客流组织分析第15-21页
    2.1 高速铁路客流分类第15-16页
    2.2 本线客流组织分析第16页
    2.3 跨线客流组织分析第16-20页
        2.3.1 跨线客流组织第16-17页
        2.3.2 跨线客流输送方式选择第17-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高速铁路不同等级列车匹配方案的影响分析第21-40页
    3.1 概述第21页
    3.2 不同匹配方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第21-27页
        3.2.1 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第22页
        3.2.2 高速铁路的营运收入第22-23页
        3.2.3 高速铁路的运营成本第23-25页
        3.2.4 不同匹配方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第25-27页
    3.3 不同匹配方案对旅行速度的影响第27-31页
        3.3.1 影响旅行速度的主要因素第27页
        3.3.2 旅行速度的计算方法第27-28页
        3.3.3 不同匹配方案对旅行速度的影响第28-31页
    3.4 不同匹配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31-37页
        3.4.1 影响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第31-32页
        3.4.2 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扣除系数法第32-33页
        3.4.3 不同匹配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33-37页
    3.5 不同匹配方案对列车运行调整的影响第37-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高铁不同速度等级列车的最优匹配方案决策第40-50页
    4.1 最优匹配方案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第40页
    4.2 最优匹配方案的灰色多属性决策模型第40-42页
    4.3 最优匹配方案的灰色多属性决策模型的求解第42-46页
        4.3.1 灰色关联决策算法第42-45页
        4.3.2 决策模型的求解第45-46页
    4.4 最优匹配方案的决策辅助系统第46-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算例分析第50-60页
    5.1 京沪高铁概况第50-51页
    5.2 京沪高铁的影响因素计算第51-56页
        5.2.1 不同匹配方案下的铁路部门的收益计算分析第51-53页
        5.2.2 不同匹配方案下的通过能力计算第53-54页
        5.2.3 不同匹配方案下的旅行速度计算第54-56页
    5.3 京沪高铁的不同速度等级列车的最优匹配方案决策第56-60页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项目群管理中的组织模式实证研究
下一篇: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原型疲劳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