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1.3.1 关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2 关于数学问题表征与数学问题解决关系的研究 | 第18页 |
1.3.3 关于元认知与数学问题解决关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4 关于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关系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5 关于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6 关于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效率的策略研究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问题、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2-23页 |
1.4.3 研究过程中用到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代数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1.1 问题 | 第24-25页 |
2.1.2 数学问题 | 第25页 |
2.1.3 数学问题解决 | 第25页 |
2.2 数学知识表征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3 数学学习迁移理论 | 第26-27页 |
2.4 元认知理论 | 第27页 |
2.5 非智力因素理论 | 第27-28页 |
2.6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第28-29页 |
3 初一学生代数问题解决的调查分析 | 第29-52页 |
3.1 从一道代数问题解决的试题分析中反映出的问题 | 第29-32页 |
3.1.1 测试题的选取 | 第29-30页 |
3.1.2 考试结果 | 第30-31页 |
3.1.3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2 影响学生代数问题解决的非智力因素的问卷调查 | 第32-35页 |
3.2.1 调查对象 | 第32页 |
3.2.2 调查目的 | 第32页 |
3.2.3 调查过程 | 第32页 |
3.2.4 调查结果 | 第32-35页 |
3.2.5 结果分析 | 第35页 |
3.3 学生代数问题解决的分组访谈 | 第35-41页 |
3.3.1 访谈对象及目的 | 第35页 |
3.3.2 访谈内容 | 第35-41页 |
3.4 综合三个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 | 第41-52页 |
3.4.1 学生元认知水平与代数学习要求有差距 | 第41页 |
3.4.2 学生解题习惯不好 | 第41页 |
3.4.3 学生正迁移水平不高 | 第41-42页 |
3.4.4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困难太大 | 第42-43页 |
3.4.5 不同学生代数问题解决障碍出现在不同的阶段 | 第43-50页 |
3.4.6 学困生焦虑水平过高、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不强 | 第50-51页 |
3.4.7 学困生小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算能力不强 | 第51页 |
3.4.8 学困生阅读理解能力出现障碍 | 第51-52页 |
4 提高初一学生代数问题解决效率的教学措施 | 第52-62页 |
4.1 激发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兴趣,引导其参与学习过程 | 第52-54页 |
4.1.1 巧妙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第52-54页 |
4.1.2 用极富艺术性的语言活跃数学课堂 | 第54页 |
4.1.3 适时鼓励学生,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 第54页 |
4.2 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习惯,帮助其完善知识网络 | 第54-56页 |
4.3 增加有效提问和明确性提问,从而达到高效提问 | 第56页 |
4.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 第56-58页 |
4.5 善用数学类比思想,促进数学内容的正迁移 | 第58-60页 |
4.6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 | 第60-61页 |
4.7 重视过程性评价,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 | 第61-62页 |
5 代数问题解决的两个教学案例 | 第62-85页 |
5.1 教学案例之一:《有理数》习题课 | 第62-76页 |
5.2 教学案例之二:《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课 | 第76-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6页 |
附录1:针对期中测试卷第29题的调查问卷 | 第92-93页 |
附录2:影响学生代数问题解决的非智力因素的调查问卷 | 第93-95页 |
附录3:学生代数问题解决的分组访谈提纲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