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光谱透射法的汽车驾驶员血液酒精含量无损检测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醉酒驾驶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 透射式无损检测酒精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酒精近红外光谱的产生机理 | 第19-20页 |
2.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 第20页 |
2.3 测量部位的选择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光子在生物组织中的运动规律分析 | 第23-39页 |
3.1 组织中光能量传输概述 | 第23页 |
3.2 Monte-Carlo方法 | 第23-27页 |
3.3 耳垂组织的结构和仿真模型的确定 | 第27-28页 |
3.4 光学参数 | 第28-29页 |
3.4.1 吸收系数 | 第28-29页 |
3.4.2 折射率(n) | 第29页 |
3.5 皮肤组织光学参数的确定 | 第29-32页 |
3.5.1 表皮(Epidermis) | 第30页 |
3.5.2 真皮(Dermis) | 第30-31页 |
3.5.3 脂肪(Adipose) | 第31页 |
3.5.4 血液(blood) | 第31-32页 |
3.6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3.6.1 光子密度衰减分析 | 第32-34页 |
3.6.2 组织厚度与光学参数改变的影响 | 第34-35页 |
3.7 检测器的选择与设计 | 第35-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酒精浓度定量分析模型 | 第39-51页 |
4.1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 | 第39页 |
4.2 偏最小二乘法基础理论 | 第39-4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4.4 酒精近红外透射光谱特征峰的确定 | 第41-43页 |
4.5 偏最小二乘建模 | 第43-48页 |
4.5.1 数据预处理 | 第43-44页 |
4.5.2 建立定量校正模型 | 第44-47页 |
4.5.3 预测集的验证 | 第47-48页 |
4.6 体内酒精浓度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防醉酒驾驶系统设计 | 第51-67页 |
5.1 系统功能分析以及整体架构 | 第51-53页 |
5.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第53页 |
5.3 酒精检测模块 | 第53-56页 |
5.4 ARM主控模块 | 第56-58页 |
5.4.1 核心模块 | 第57页 |
5.4.2 外围扩展模块 | 第57-58页 |
5.5 ARM主控节点与CAN网络通讯模块 | 第58-59页 |
5.6 CAN网络执行机构硬件结构设计 | 第59-64页 |
5.6.1 ARM主控智能节点模块 | 第60-61页 |
5.6.2 声音报警模块 | 第61页 |
5.6.3 光学报警模块 | 第61-62页 |
5.6.4 电子制动模块 | 第62-63页 |
5.6.5 ARM主控节点与CAN网络通讯模块 | 第63-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1 Monte-Carlo主要程序 | 第75-78页 |
附录2 偏最小二乘法主要程序 | 第78-82页 |
附录3 单片机主要程序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