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水环境容量的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水环境容量概述 | 第16-18页 |
1.2.1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 | 第16页 |
1.2.2 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 第16-18页 |
1.3 国外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国内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1 国内水环境容量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1.4.2 水环境容量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 第22页 |
1.5 水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6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0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26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26页 |
2.3 水文状况 | 第26-27页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2.4.1 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2.4.2 社会概况 | 第28页 |
2.5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28-30页 |
2.5.1 生态环境脆弱 | 第28页 |
2.5.2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8页 |
2.5.3 水资源严重不足 | 第28页 |
2.5.4 大气环境条件较差 | 第28-29页 |
2.5.5 噪声污染严重 | 第29-30页 |
第3章 资料收集和污染源调查 | 第30-36页 |
3.1 基础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30-35页 |
3.1.1 图形资料 | 第30-34页 |
3.1.2 数据资料 | 第34-35页 |
3.2 污染源调查 | 第35-36页 |
第4章 研究区水质监测与分析 | 第36-43页 |
4.1 设置监测断面 | 第36-38页 |
4.2 监测时间和方法 | 第38-39页 |
4.3 监测数据统计 | 第39-40页 |
4.4 监测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第5章 研究区污染负荷核算 | 第43-64页 |
5.1 污染负荷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5.2 输出系数法计算非点源负荷 | 第43-55页 |
5.2.1 输出系数法简介 | 第43-45页 |
5.2.2 研究区域的确定 | 第45-48页 |
5.2.3 土地利用类型、人口、牲畜数量的确定 | 第48-49页 |
5.2.4 输出系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5 非点源负荷的计算 | 第50-53页 |
5.2.6 污染负荷来源贡献率分析 | 第53-55页 |
5.3 非点源负荷入河量的确定 | 第55-56页 |
5.3.1 入河系数的确定 | 第55页 |
5.3.2 入河量估算 | 第55-56页 |
5.4 点源负荷的计算 | 第56-62页 |
5.4.1 城镇生活源 | 第56-57页 |
5.4.2 工业源 | 第57-61页 |
5.4.3 总量统计 | 第61-62页 |
5.5 点源污染入河量估算 | 第62页 |
5.5.1 入河系数的确定 | 第62页 |
5.5.2 入河量估算 | 第62页 |
5.6 污染负荷输出量和入河量统计 | 第62-64页 |
第6章 流域水环境容量估算 | 第64-71页 |
6.1 构建模型 | 第64页 |
6.2 计算条件 | 第64-67页 |
6.2.1 控制因子和河段划分 | 第64-65页 |
6.2.2 功能区水质目标(Cs) | 第65页 |
6.2.3 污染负荷 | 第65-66页 |
6.2.4 不均匀系数 | 第66-67页 |
6.3 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6.5 研究区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 第69-7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