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荧光的产生 | 第12-13页 |
1.3 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13-14页 |
1.4 光化学传感器的响应机理 | 第14-20页 |
1.4.1 光诱导电子转移 (PET) | 第14-16页 |
1.4.2 分子内电荷转移 (ICT) | 第16-18页 |
1.4.4 激基缔/复合物 (Excimer/exciplex) | 第18-19页 |
1.4.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19-20页 |
1.5 比色化学传感器 | 第20-21页 |
1.6 铜离子化学传感器 | 第21-27页 |
1.6.1 罗丹明类 Cu~(2+)化学传感器 | 第21-25页 |
1.6.2 其他类型的 Cu~(2+)化学传感器 | 第25-27页 |
1.7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 Cu~(2+)荧光/比色传感器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2.2 仪器与测试 | 第29-30页 |
2.2.3 合成与表征 | 第30-31页 |
2.2.3.1 合成路线 | 第30页 |
2.2.3.2 合成方法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3.1 pH 滴定曲线及光谱响应 | 第31-32页 |
2.3.2 Cu~(2+)对探针的光谱影响 | 第32-34页 |
2.3.3 传感器 1 对 Cu~(2+)的选择性实验 | 第34页 |
2.3.4 sensor 1-Cu~(2+)与其它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性实验 | 第34-35页 |
2.3.5 传感器 1 对 Cu~(2+)的检测限 | 第35-36页 |
2.3.6 传感器 1 的 Jop plot 滴定曲线 | 第36-37页 |
2.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双探针的 Cu~(2+)比色化学传感器 | 第38-54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39页 |
3.2.2 仪器与测试 | 第39-40页 |
3.2.3 合成与表征 | 第40-41页 |
3.2.3.1 合成路线 | 第40页 |
3.2.3.2 合成方法 | 第40-41页 |
3.2.4 检测体系的选择及配制 | 第41-42页 |
3.2.4.1 检测体系的选择 | 第41页 |
3.2.4.2 检测体系的配置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3.3.1 pH 对双探针传感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Cu~(2+)对 sensor 1 的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3 Cu~(2+)对 sensor 2 的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45-48页 |
3.3.4 Cu~(2+)对双探针检测体系的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5 双探针对不同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实验 | 第50-52页 |
3.3.6 双探针-Cu~(2+)与其它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性实验 | 第52-53页 |
3.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