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符号说明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遗传连锁图谱第12-17页
        1.1.1 分子标记第12-15页
            1.1.1.1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2-13页
            1.1.1.2 基于 PCR 技术的分子标记第13页
            1.1.1.3 基于 PCR 与酶切相结合的方法第13-14页
            1.1.1.4 基于 DNA 芯片技术的方法第14-15页
        1.1.2 小麦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2.1 传统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5-16页
            1.1.2.2 小麦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6-17页
    1.2 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第17-19页
    1.3 QTL 的精细定位第19-20页
    1.4 EMS 诱变产生突变体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2.1 试验材料第22页
    2.2 田间试验和性状调查第22页
    2.3 试验方法第22-25页
        2.3.1 DNA 的提取第22-23页
        2.3.3 PCR 反应第23-24页
        2.3.4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24页
        2.3.5 相关试剂的配制第24-25页
    2.4 分子标记分析第25-26页
    2.5 数据分析第26-27页
        2.5.1 遗传作图第26页
        2.5.2 表型数据分析第26页
        2.5.3 QTL 分析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45页
    3.1 亲本和群体的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第27-33页
    3.2 基于 SSR 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3-34页
        3.2.1 筛选标记的多态性第33页
        3.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3-34页
    3.3 遗传图谱的加密第34-39页
    3.4 穗部性状和株高的 QTL 检测第39-44页
        3.4.1 MT-F~2和 MT-F~(2:3)群体穗部性状和株高的 QTL 检测第39-41页
        3.4.2 MS-BC~(3)F~(2:3)群体穗部性状和株高的 QTL 检测第41-44页
    3.5 CAPS 标记的开发第44-45页
4 讨论第45-48页
    4.1 穗部性状对穗粒数的影响第45页
    4.2 不同穗部性状的共定位第45-46页
    4.3 利用不同的群体定位穗部性状的一致性第46页
    4.4 控制小麦穗部性状的新位点第46-47页
    4.5 小麦穗粒数与氮代谢基因的关系第47-48页
5 结论第48-50页
    5.1 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相关关系第48页
    5.2 小麦 4B 染色体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8页
    5.3 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 QTL 定位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尿素施用方式与保水剂耦合对玉米碳氮代谢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TaYUC10基因的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