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前言 | 第10-30页 |
1.1 植物基因转化方法 | 第10-19页 |
1.1.1 基因直接导入法 | 第10-15页 |
1.1.1.1 基因枪法 | 第10-12页 |
1.1.1.2 聚乙二醇法 | 第12页 |
1.1.1.3 电击法 | 第12-13页 |
1.1.1.4 激光微束法 | 第13页 |
1.1.1.5 碳化硅纤维介导法 | 第13-14页 |
1.1.1.6 显微注射法 | 第14页 |
1.1.1.7 脂质体介导法 | 第14-15页 |
1.1.2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5-17页 |
1.1.3 种质系统转化法 | 第17-19页 |
1.1.3.1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7-18页 |
1.1.3.2 浸泡转化法 | 第18页 |
1.1.3.3 子房和胚囊注射法 | 第18-19页 |
1.2 遗传转化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 第19-23页 |
1.2.1 抗除草剂小麦的遗传转化 | 第19页 |
1.2.2 抗病虫小麦的遗传转化 | 第19-21页 |
1.2.3 抗逆小麦遗传转化 | 第21页 |
1.2.4 改善品质的小麦遗传转化 | 第21-23页 |
1.2.4.1 改良籽粒品质的转基因小麦 | 第21-22页 |
1.2.4.2 改良籽粒中淀粉结构的转基因小麦 | 第22-23页 |
1.2.5 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 | 第23页 |
1.3 转基因植物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与对策 | 第23-25页 |
1.3.1 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 第23-24页 |
1.3.2 提高选择标记基因安全性的策略 | 第24-25页 |
1.3.2.1 使用无争议的生物安全性标记基因 | 第24页 |
1.3.2.2 获得转基因植株后标记基因的去除 | 第24页 |
1.3.2.3 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化系统 | 第24-25页 |
1.4 种子特异表达 TaYUC10 基因的作用和意义 | 第25-28页 |
1.4.1 YUCCA 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发现 | 第26-27页 |
1.4.2 YUCCA 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27-28页 |
1.5 问题与展望 | 第2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0-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3页 |
2.1.1 菌种和质粒 | 第30页 |
2.1.2 试验所用试剂 | 第30-3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1.4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2.1.5 培养基 | 第32-33页 |
2.1.5.1 幼胚诱愈培养基(SD2) | 第32页 |
2.1.5.2 幼胚渗透培养基 | 第32页 |
2.1.5.3 幼胚恢复培养基 | 第32页 |
2.1.5.4 幼胚筛选分化培养基 | 第32页 |
2.1.5.5 幼胚壮苗培养基 | 第32页 |
2.1.5.6 成熟胚诱愈培养基 | 第32页 |
2.1.5.7 成熟胚渗透培养基 | 第32页 |
2.1.5.8 成熟胚恢复培养基 | 第32页 |
2.1.5.9 成熟胚筛选分化培养基 | 第32-33页 |
2.1.5.10 成熟胚壮苗培养基 | 第33页 |
2.1.5.11 配制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 第33页 |
2.1.6 基因枪子弹的制备 | 第33页 |
2.1.6.1 准备工作 | 第33页 |
2.1.6.2 子弹制备 | 第3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2.3 试验地点 | 第34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2.4.1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4-35页 |
2.4.2 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2.4.2.1 小麦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2.4.2.2 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2.4.3 小麦愈伤的观察、统计及计算 | 第36页 |
2.4.4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6-38页 |
2.4.4.1 小麦植物叶片基因组 DNA 的提取(CTAB 法) | 第36-37页 |
2.4.4.2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37-38页 |
2.4.4.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0页 |
3.1 表达载体质粒的获得和检测 | 第38-39页 |
3.2 小麦成熟胚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3.2.1 小麦成熟胚基因型 | 第39-40页 |
3.2.2 小麦成熟胚分化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40-41页 |
3.3 基因枪介导的小麦 TaYUC10 基因的小麦遗传转化 | 第41-44页 |
3.3.1 小麦成熟胚的遗传转化 | 第41页 |
3.3.2 小麦幼胚的遗传转化 | 第41-42页 |
3.3.3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42-44页 |
3.4 转基因小麦与未转基因小麦性状比较 | 第44-50页 |
3.4.1 转基因小麦与未转基因小麦穗长比较 | 第44页 |
3.4.2 转基因小麦与未转基因小麦单穗粒数比较 | 第44-46页 |
3.4.3 转基因小麦与未转基因小麦粒长、粒宽、粒厚比较 | 第46-48页 |
3.4.4 转基因小麦与未转基因小麦单穗粒重比较 | 第48页 |
3.4.5 转基因小麦与未转基因小麦单粒粒重比较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影响基因枪介导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50-53页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 小麦成熟胚和幼胚遗传转化的比较 | 第54页 |
4.4 基因枪共转化法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54页 |
4.5 TaYUC10 基因预期影响 | 第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