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重点难点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践依据 | 第10-12页 |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 | 第13-16页 |
(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6-17页 |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三)创新性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 第18-19页 |
(三)归纳分析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0-38页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第20-22页 |
(二)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 | 第22-23页 |
(三)公有制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 第23-30页 |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30-38页 |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 第30-33页 |
(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 第33-35页 |
(三)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理论 | 第35-38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 | 第38-50页 |
一、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国际条件 | 第38-44页 |
(一)国际经济局势不断调整 | 第39-41页 |
(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 第41-43页 |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 第43-44页 |
二、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国内条件 | 第44-50页 |
(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撑因素 | 第44-45页 |
(二)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 第45-47页 |
(三)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 | 第47-50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科学体系 | 第50-72页 |
一、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蕴涵 | 第50-56页 |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含义 | 第51-53页 |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 第53-56页 |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 第56-65页 |
(一)正确研判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57-59页 |
(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 | 第59-62页 |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思路 | 第62-65页 |
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则遵循 | 第65-72页 |
(一)遵循三大基本规律 | 第65-66页 |
(二)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第66-68页 |
(三)遵循科学发展策略 | 第68-72页 |
第四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72-82页 |
一、科学性 | 第72-75页 |
(一)辩证思维 | 第72-74页 |
(二)系统思维 | 第74页 |
(三)历史思维 | 第74-75页 |
二、实践性 | 第75-79页 |
(一)战略谋划与稳中求进的统一 | 第76-77页 |
(二)创新发展与保住底线的统一 | 第77-78页 |
(三)理念引领与现实攻坚的统一 | 第78-79页 |
三、人民性 | 第79-82页 |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价值导向 | 第79页 |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工作价值导向 | 第79-80页 |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归宿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82-96页 |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82-90页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第82-86页 |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 第86-89页 |
(三)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 | 第89-90页 |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90-96页 |
(一)为党的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 第90-92页 |
(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指引 | 第92-93页 |
(三)为促进经济持续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后记 | 第106-10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