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解释、案例论文

消费者维权行为与敲诈勒索犯罪的界限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第9-12页
    1.1 案情介绍及法院审理情况第9-10页
    1.2 争议焦点第10-12页
        1.2.1 职业打假人是否为消费者第10页
        1.2.2 曝光行为是否为胁迫手段第10-11页
        1.2.3 索赔数额巨大是否为非法占有第11-12页
第二章 职业打假人与消费者的法律关系研究第12-20页
    2.1 职业打假人的身份认定第12-13页
    2.2 打假人索赔之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第13-14页
    2.3 打假手段正当性分析第14-15页
    2.4 争议案例分析第15-20页
        2.4.1 职业打假人属于消费者第15页
        2.4.2 打假人索赔无非法占有目的第15-17页
        2.4.3 索赔手段合法第17-19页
        2.4.4 研究结论第19-20页
第三章 虚构事实向媒体曝光与敲诈勒索中胁迫关系第20-27页
    3.1 索赔依据第20-21页
    3.2 索赔手段第21-23页
        3.2.1 虚构事实向媒体曝光手段非法性和强制性认定第21-22页
        3.2.2 向媒体曝光与胁迫的法律关系第22-23页
    3.3 分析结论第23-27页
        3.3.1 过度维权行为的行为属于权利行使行为第23页
        3.3.2 曝光手段不是敲诈勒索罪规定的胁迫手段第23-25页
        3.3.3 曝光行为不必然引起法益受损第25页
        3.3.4 过度维权行为纳入刑法违背了刑法谦抑性第25-27页
第四章 消费者的主观目的认定第27-32页
    4.1 消费者主观目的分析第27-29页
        4.1.1 有因性第27页
        4.1.2 无果性第27-29页
        4.1.3 合法性第29页
    4.2 分析结论第29-32页
        4.2.1 消费者索赔数额过大不是认定非法占有的必要条件第29-30页
        4.2.2 最终获得的索赔数额是消费者和经营者博弈的结果第30-32页
第五章 维权途径选择及成本过高问题反思第32-37页
    5.1 维权途径选择有效性第32页
    5.2 维权成本过高问题反思第32-37页
        5.2.1 维权成本过高的消极影响第32-33页
        5.2.2 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的原因第33-34页
        5.2.3 解决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的途径第34-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致谢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程某交通肇事找人“顶罪”案定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被胁迫行为独立法律地位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