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案情介绍与主要争议 | 第11-15页 |
1.1 案情介绍 | 第11页 |
1.2 本案争议焦点 | 第11-15页 |
1.2.1 一罪说——仅以交通肇事罪一罪定罪处罚 | 第11-12页 |
1.2.2 数罪说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找人“顶罪”问题概述 | 第15-20页 |
2.1 找人“顶罪”问题的现状 | 第15-17页 |
2.1.1 交通肇事找人“顶罪”的表现 | 第15-16页 |
2.1.2 交通肇事找人“顶罪”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6-17页 |
2.2 找人“顶罪”行为界说 | 第17-20页 |
2.2.1 找人“顶罪”之界定 | 第17页 |
2.2.2 “顶罪”行为的特性 | 第17-18页 |
2.2.3 对于“顶罪”行为认定中的理论误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程某的行为构成一罪还是数罪 | 第20-27页 |
3.1 一罪与数罪的判定标准概述 | 第20-24页 |
3.1.1 判断罪数标准 | 第20-22页 |
3.1.2 罪数判断要素 | 第22-23页 |
3.1.3 对本案的分析 | 第23-24页 |
3.2 找人“顶罪”是否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 | 第24-27页 |
3.2.1 找人“顶罪”的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之争 | 第24-25页 |
3.2.2 找人“顶罪”行为事后的可罚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被顶罪人”与“顶罪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 第27-33页 |
4.1 认定共同犯罪的学说概述 | 第27-28页 |
4.1.1 成立共同犯罪说 | 第27页 |
4.1.2 不成立共同犯罪说 | 第27页 |
4.1.3 区分说 | 第27-28页 |
4.2 程某与张某、李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 第28-29页 |
4.2.1 从共同犯罪的立法精神分析三人行为 | 第28页 |
4.2.2 从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三人的行为 | 第28-29页 |
4.2.3 从共犯正犯化角度分析三人的行为 | 第29页 |
4.3 程某的行为是否属于不可罚的教唆行为 | 第29-33页 |
4.3.1 不可罚的教唆行为概述 | 第29-31页 |
4.3.2 程某的行为并非不可罚的教唆行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与程某交通肇事行为相关联的其他罪名之辨 | 第33-39页 |
5.1 包庇罪、伪证罪、妨害作证罪概述 | 第33-36页 |
5.1.1 包庇罪概述 | 第33-34页 |
5.1.2 伪证罪概述 | 第34-35页 |
5.1.3 妨害作证罪概述 | 第35-36页 |
5.2 妨害作证罪与包庇罪之辨 | 第36-37页 |
5.2.1 妨害作证罪与包庇罪的相同点 | 第36页 |
5.2.2 妨害作证罪与包庇罪的区分 | 第36-37页 |
5.3 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之辨 | 第37页 |
5.3.1 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的相同点 | 第37页 |
5.3.2 妨害作证罪与伪证罪的区分 | 第37页 |
5.4 对本案其他相关罪名的具体界定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对本案相关问题的反思及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建议 | 第39-45页 |
6.1 对本案相关问题的反思 | 第39-41页 |
6.1.1 本案引发的刑法裁量问题的反思 | 第39-40页 |
6.1.2 本案引发的关于司法实践的反思 | 第40-41页 |
6.2 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建议 | 第41-45页 |
6.2.1 顶包人身份不同对案件定性影响不同 | 第41-43页 |
6.2.2 现场是否有需要救助的伤者对案件定性具有影响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