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特殊电机论文--磁阻电机论文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电磁基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6页
    1.1 无轴承电机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概况第18-20页
        1.1.1 无轴承电机的研究背景第18-19页
        1.1.2 无轴承电机的研究概况第19-20页
    1.2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第20-24页
        1.2.1 开关磁阻电机第20-21页
        1.2.2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第21-24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本文研究内容第24-26页
        1.3.1 课题研究意义第24页
        1.3.2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BSRM 的电磁特性第26-55页
    2.1 BSRM 的数学模型第26-31页
        2.1.1 BSRM 的运行原理第26-27页
        2.1.2 BSRM 转子角定义第27页
        2.1.3 磁导表达式第27-29页
        2.1.4 电感矩阵第29-30页
        2.1.5 悬浮力表达式第30-31页
        2.1.6 转矩表达式第31页
    2.2 BSRM 的二维有限元建模及分析第31-37页
        2.2.1 BSRM 的二维有限元建模第31-34页
        2.2.2 悬浮力和转矩第34-37页
    2.3 电感特性第37-45页
        2.3.1 EIEM 计算电感原理第37-39页
        2.3.2 电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9-41页
        2.3.3 BSRM 电感的数学拟合第41-45页
    2.4 转子径向偏心位移对BSRM 电磁特性的影响第45-47页
    2.5 BSRM 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第47-54页
        2.5.1 三维有限元计算原理第48-50页
        2.5.2 三维磁场分析第50-52页
        2.5.3 电感特性第52-54页
    2.6 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BSRM 的本体设计第55-85页
    3.1 开关磁阻电机的本体设计第55-56页
    3.2 BSRM 本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第56-80页
        3.2.1 定、转子极弧的选取第56-57页
        3.2.2 BSRM 的通用数学模型第57-63页
        3.2.3 绕组结构的排列第63-74页
        3.2.4 主体尺寸计算第74-77页
        3.2.5 径向悬浮力的计算第77页
        3.2.6 绕组匝数的确定第77-80页
    3.3 BSRM 设计实例第80-83页
        3.3.1 主体尺寸计算第81页
        3.3.2 绕组参数计算第81-82页
        3.3.3 基本尺寸计算第82-83页
        3.3.4 悬浮力计算第83页
        3.3.5 性能仿真与校核第83页
    3.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三种控制策略对 BSRM 铁心损耗的影响第85-99页
    4.1 三种控制策略第85-91页
        4.1.1 方波控制策略第86-87页
        4.1.2 最小磁势控制策略第87-89页
        4.1.3 平均悬浮力控制策略第89-91页
    4.2 绕组电流计算第91-92页
    4.3 铁心磁密波形分析第92-95页
    4.4 铁心损耗计算第95-98页
    4.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全周期BSRG 的电磁基础第99-118页
    5.1 全周期BSRG 悬浮原理第99-100页
    5.2 BSRG 全周期发电原理第100-101页
    5.3 全周期BSRG 的数学模型第101-106页
        5.3.1 电感矩阵第101-104页
        5.3.2 悬浮力表达式第104-105页
        5.3.3 发电电压表达式及发电控制方法第105-106页
    5.4 全周期BSRG 的本体设计第106-117页
        5.4.1 全周期BSRG 的绕组结构第106-111页
        5.4.2 主体尺寸计算公式第111-112页
        5.4.3 绕组匝数的计算第112-113页
        5.4.4 径向悬浮力计算第113-114页
        5.4.5 设计实例第114-117页
    5.5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8-121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118-120页
    6.2 后续研究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3-136页
附录:样机参数表第136-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与地域秩序--The Investigation about Miao Areas in Guizhou
下一篇:UV胁迫下棉铃虫生理生化响应及蛋白质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