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 夜行性昆虫趋光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1 昆虫趋光的行为特点 | 第13-14页 |
1.2 昆虫趋光的视觉生理特性 | 第14-16页 |
1.2.1 复眼结构和生理 | 第14-15页 |
1.2.2 电生理学研究 | 第15-16页 |
1.3 昆虫趋光本质的假说 | 第16-18页 |
1.3.1 光定向行为假说 | 第16-17页 |
1.3.2 生物天线假说 | 第17页 |
1.3.3 光干扰假说 | 第17页 |
1.3.4 其它假说 | 第17-18页 |
2 昆虫在逆境胁迫下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 | 第18-20页 |
2.1 活性氧的产生 | 第18页 |
2.2 活性氧造成的氧化损伤 | 第18-19页 |
2.3 活性氧的清除系统 | 第19-20页 |
3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3.1 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 | 第21-27页 |
3.2.1 蛋白质的分离 | 第21-25页 |
3.2.2 蛋白质的鉴定 | 第25-27页 |
3.2.3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第27页 |
4 逆境胁迫下昆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4.1 昆虫免疫相关蛋白质组学 | 第28-30页 |
4.2 昆虫抗性相关蛋白质组学 | 第30-32页 |
4.3 昆虫其它非生物逆境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2-33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棉铃虫抗氧化系统对UV胁迫的响应 | 第35-47页 |
1 前言 | 第35-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36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6页 |
2.3 UV照射处理 | 第36-37页 |
2.4 样品制备 | 第37页 |
2.5 蛋白含量测定 | 第37页 |
2.6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37页 |
2.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39页 |
2.7.1 超氧化物酶(SOD)活性测定 | 第37-38页 |
2.7.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38页 |
2.7.3 过氧化物酶(POX)活性测定 | 第38页 |
2.7.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2.7.5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测定 | 第39页 |
2.8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1 UV胁迫对棉铃虫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UV胁迫下棉铃虫体内抗氧化酶的响应 | 第40-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UV胁迫对棉铃虫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53页 |
1 前言 | 第47-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48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8页 |
2.3 UV照射处理 | 第48页 |
2.4 样品制备 | 第48-49页 |
2.5 蛋白含量测定 | 第49页 |
2.6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2.6.1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 第49页 |
2.6.2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 第49-50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UV胁迫对棉铃虫几种同工酶的影响 | 第53-59页 |
1 前言 | 第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53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3-54页 |
2.3 UV照射处理 | 第54页 |
2.4 样品制备 | 第54页 |
2.5 同功酶谱分析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3.1 UV照射对棉铃虫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 UV照射对棉铃虫POX同工酶的影响 | 第56页 |
3.3 UV照射对棉铃虫CAT同工酶的影响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棉铃虫响应UV胁迫的蛋白质组研究 | 第59-96页 |
1 前言 | 第59-6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8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60页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60-61页 |
2.3 UV照射处理 | 第61页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61-63页 |
2.5 样品制备 | 第63页 |
2.6 蛋白含量测定 | 第63页 |
2.7 双向凝胶电泳 | 第63-65页 |
2.7.1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63-64页 |
2.7.2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64-65页 |
2.8 染色 | 第65-66页 |
2.9 图像采集与分析 | 第66-67页 |
2.10 蛋白胶内酶解 | 第67页 |
2.11 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检索 | 第67-6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90页 |
3.1 棉铃虫体内总蛋白分离的重复性及其效果 | 第68-70页 |
3.2 UV胁迫下棉铃虫总蛋白双向电泳分析 | 第70-74页 |
3.3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第74-89页 |
3.4 蛋白质功能分析 | 第89-90页 |
4 讨论 | 第90-96页 |
4.1 参与UV胁迫响应的调节性蛋白 | 第90-92页 |
4.2 参与UV胁迫相应的功能性蛋白 | 第92-94页 |
4.3 参与UV胁迫响应的结构蛋白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1 全文总结 | 第96-97页 |
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Ⅰ 蛋白点的肽指纹图谱 | 第115-124页 |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