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与地域秩序--The Investigation about Miao Areas in Guizhou
内容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绪论 | 第20-48页 |
一、本项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 第20-24页 |
二、相关概念之界定 | 第24-34页 |
(一) 关于"苗" | 第24-26页 |
(二) 关于"生苗"与"熟苗" | 第26-29页 |
(三) 关于"苗疆"与"贵州苗疆" | 第29-34页 |
三、相关研究回顾 | 第34-40页 |
四、相关研究理论检视 | 第40-48页 |
(一) 关于"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 | 第40-43页 |
(二) 关于法律多元的理论 | 第43-45页 |
(三) 关于"大传统"、"小传统"的理论 | 第45-48页 |
第一章 贵州苗疆开辟前的地域秩序概况 | 第48-64页 |
一、贵州苗疆开辟前的社会组织 | 第48-55页 |
(一) 血缘亲族组织 | 第48-52页 |
(二) 地缘社会组织 | 第52-55页 |
二、雍正朝前贵州苗疆的习惯法与地域秩序 | 第55-64页 |
(一) 习惯法的制定 | 第55-60页 |
(二) 习惯法的执行 | 第60-64页 |
第二章 开辟贵州苗疆及其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 | 第64-82页 |
一、开辟贵州苗疆 | 第64-71页 |
(一) 清以前中央王朝对贵州苗疆的控制 | 第64-66页 |
(二) 雍正朝开辟贵州苗疆 | 第66-71页 |
二、贵州苗疆开辟后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 | 第71-82页 |
(一) 流官统治的进入 | 第71-74页 |
(二) 贵州苗疆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74-82页 |
第三章 清廷对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 | 第82-125页 |
一、清廷对贵州苗疆的立法 | 第82-106页 |
(一) 清廷对贵州苗疆立法的形式 | 第82-86页 |
(二) 开辟贵州苗疆前后的立法及有关争论 | 第86-90页 |
(三) 雍乾苗民起义后贵州苗疆立法的稳定和完善 | 第90-100页 |
(四) 乾隆朝以后对贵州苗疆的补充立法 | 第100-106页 |
二、对苗民严重危害统治秩序犯罪的惩处 | 第106-115页 |
(一) 苗民反抗等直接危及统治秩序的行为 | 第107-110页 |
(二) 苗民侵犯内地民人的案件 | 第110-114页 |
(三) 其他严重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 | 第114-115页 |
三、对苗民内部案件的处理 | 第115-125页 |
(一) 官方的主动管辖 | 第115-121页 |
(二) 苗民的争讼案件 | 第121-125页 |
第四章 多元文化冲突下贵州苗疆习惯法的发展 | 第125-153页 |
一、贵州苗疆开辟后多元法文化的接触、碰撞和影响 | 第125-134页 |
(一) 流官政权对习惯法的改革 | 第125-129页 |
(二) 汉族移民的涌入与法文化的碰撞交融 | 第129-134页 |
二、贵州苗疆习惯法的发展变化 | 第134-147页 |
(一) 贵州苗疆习惯法形式的发展变化 | 第135-138页 |
(二) 贵州苗疆习惯法内容的发展变化 | 第138-147页 |
三、贵州苗疆开辟后习惯法对地域秩序的维系 | 第147-153页 |
第五章 咸同起义后贵州苗疆地域秩序的整合 | 第153-182页 |
一、咸同起义及其后的地域动荡 | 第153-155页 |
二、社会失序下官府法律控制的加强 | 第155-165页 |
(一) 裁革土官 | 第155-157页 |
(二) 推行保甲团练制 | 第157-165页 |
三、士绅群体的崛起与民间立约制度的强化 | 第165-182页 |
(一) 士绅群体崛起及村寨权力结构变化 | 第165-168页 |
(二) 民间立约制度的强化 | 第168-182页 |
结语 | 第182-192页 |
一、法律控制与统治秩序的推进 | 第182-185页 |
二、地域秩序中的习惯法 | 第185-192页 |
致谢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