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0-15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12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12-15页 |
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2 温室气体排放及相关公约分析 | 第17-24页 |
2.1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 | 第17-18页 |
2.1.1 温室气体种类及排放 | 第17-18页 |
2.1.2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的后果 | 第18页 |
2.2 国际公约介绍 | 第18-20页 |
2.2.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 第18-19页 |
2.2.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 第19-20页 |
2.3 IMO公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4 国际公约与IMO公约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 第21-22页 |
2.5 航运温室气体排放量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能效营运指数的内涵和应用 | 第24-44页 |
3.1 能效营运指数设计原则 | 第24-26页 |
3.2 能效营运指数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3.2.1 早期版本——船舶 CO_2排放指数 | 第26-27页 |
3.2.2 最新版本——船舶能效营运指数 | 第27-30页 |
3.3 能效营运指数与其他相关指数的比较 | 第30-32页 |
3.3.1 BSR指数 | 第30页 |
3.3.2 INTERTANKO指数 | 第30-31页 |
3.3.3 三个指数的比较 | 第31-32页 |
3.4 能效营运指数的实际应用 | 第32-39页 |
3.4.1 航次EEOI的导出 | 第32页 |
3.4.2 计算实例 | 第32-34页 |
3.4.3 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4-39页 |
3.5 能效营运指数争议点探讨 | 第39-40页 |
3.5.1 排放因子讨论 | 第39-40页 |
3.5.2 货物单位讨论 | 第40页 |
3.6 能效营运指数使用建议 | 第40-43页 |
3.6.1 实测数据的规范统计 | 第40-41页 |
3.6.2 延伸应用 | 第41-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能效营运指数的理论推导和因子分析 | 第44-67页 |
4.1 能效营运指数的深入分析 | 第44-45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4.1.2 公式改写与推导 | 第44-45页 |
4.1.3 油耗组成分析 | 第45页 |
4.2 主机油耗测算的相关理论 | 第45-48页 |
4.2.1 油耗与主机功率的关系 | 第45-46页 |
4.2.2 主机功率与航速、排水量的关系 | 第46-48页 |
4.3 船舶重量测算 | 第48-52页 |
4.3.1 民船重量分类 | 第48-49页 |
4.3.2 载重量估算 | 第49-52页 |
4.4 船舶能效营运指数估算公式 | 第52-56页 |
4.4.1 估算公式的导出 | 第52-53页 |
4.4.2 主机燃油时耗F_M(P)的计算 | 第53页 |
4.4.3 综合因素常数K的计算 | 第53-54页 |
4.4.4 船舶实际载重量DW分析 | 第54-55页 |
4.4.5 EEOI估算公式 | 第55-56页 |
4.5 实船计算 | 第56-58页 |
4.5.1 集装箱船计算 | 第56页 |
4.5.2 油轮计算 | 第56-57页 |
4.5.3 干散货船计算 | 第57页 |
4.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7-58页 |
4.6 敏感性计算与各因子讨论 | 第58-66页 |
4.6.1 营运因子敏感性计算 | 第58-61页 |
4.6.2 航速(V_s)因子分析 | 第61-64页 |
4.6.3 满载率因子(R)分析 | 第64页 |
4.6.4 航程(D)因子分析 | 第64页 |
4.6.5 停泊时间(t_p)因子分析 | 第64-65页 |
4.6.6 船型因子分析 | 第65页 |
4.6.7 机型因子分析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总结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附录1 MAN系列主机油耗数据 | 第70-75页 |
附录2 载重量试算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