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序言 | 第8-10页 |
1.1 本文的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本文的思路与构想 | 第8-9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9-10页 |
2 林毅夫经济思想总评 | 第10-13页 |
2.1 林毅夫的学术生涯 | 第10-11页 |
2.2 林毅夫学术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2.3 本土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3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第13-18页 |
3.1 中国农业集体化与1959—1961年农业危机 | 第13-15页 |
3.2 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原因和效果 | 第15-18页 |
4 中国农业技术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 第18-24页 |
4.1 不同经济体制下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原因 | 第18-19页 |
4.2 杂交水稻的经济效益 | 第19-20页 |
4.3 杂交水稻技术对农户问的收入分配的影响 | 第20-21页 |
4.4 技术变迁与中国的食物供给 | 第21-24页 |
5 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经济思想—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 第24-37页 |
5.1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 第24-25页 |
5.2 比较优势战略与因势利导型政府 | 第25-26页 |
5.3 比较优势战略与经济转型 | 第26-30页 |
5.3.1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与华盛顿共识 | 第28页 |
5.3.2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与东亚奇迹 | 第28-30页 |
5.4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与技术发展方式 | 第30-33页 |
5.4.1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与技术的自主研发 | 第31-32页 |
5.4.2 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IT产业的发展 | 第32-33页 |
5.5 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 | 第33-35页 |
5.6 比较优势战略与收入分配 | 第35-37页 |
6 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 | 第37-40页 |
7 总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