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IDL的三维地层可视化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第11-12页
        1.2.2 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第12-16页
        1.2.3 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第20-33页
    2.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第20-22页
        2.1.1 基于体的建模方法第20页
        2.1.2 基于面的建模方法第20页
        2.1.3 混合建模方法第20-21页
        2.1.4 泛权建模方法第21-22页
    2.2 基于面模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原理第22-33页
        2.2.1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第22-23页
        2.2.2 插值方法第23-25页
        2.2.3 Delaunay 三角剖分第25-27页
        2.2.4 面模型的构建第27-28页
        2.2.5 体绘制第28-29页
        2.2.6 三维可视化技术第29-33页
3 三维可视化平台 IDL 介绍第33-41页
    3.1 IDL 的功能特点第33-34页
    3.2 IDL 程序设计第34-35页
        3.2.1 数据类型第34页
        3.2.2 程序结构第34-35页
    3.3 IDL 的图形系统第35-38页
        3.3.1 图形系统类型第35-36页
        3.3.2 坐标系统第36-37页
        3.3.3 颜色模式第37页
        3.3.4 对象图形系统的组成结构第37-38页
    3.4 图形用户界面的创建第38-39页
    3.5 IDL 对象的创建第39-41页
4 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开发第41-48页
    4.1 系统开发的原则第41-42页
    4.2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第42页
    4.3 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第42-43页
    4.4 系统结构第43-44页
        4.4.1 系统模块划分第43页
        4.4.2 系统的GUI 设计第43-44页
    4.5 系统使用说明第44-48页
        4.5.1 数据准备第44页
        4.5.2 三维地层建模操作第44-46页
        4.5.3 三维交互空间分析操作第46-47页
        4.5.4 FLAC 接口文件生成操作第47-48页
5 丰予井田三维地层可视化第48-70页
    5.1 丰予井田自然地理概况第48-50页
        5.1.1 地理位置第48-49页
        5.1.2 地形地貌第49-50页
    5.2 丰予井田区域地质概况第50-56页
        5.2.1 地层岩性第50-52页
        5.2.2 井田地质构造第52-54页
        5.2.3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煤层第54-56页
    5.3 数据准备第56-57页
        5.3.1 地表数据准备第56-57页
        5.3.2 地层数据准备第57页
    5.4 数据导入第57-58页
    5.5 数据加密第58-61页
        5.5.1 双线性插值法第58页
        5.5.2 薄板样条法第58-59页
        5.5.3 改进的谢别德法第59页
        5.5.4 克里金法第59-61页
        5.5.5 最小曲率法第61页
    5.6 三角剖分的实现第61-62页
    5.7 丰予井田地层表面模型的建立第62页
        5.7.1 单层表面模型的建立第62页
        5.7.2 多层表面模型的建立第62页
    5.8 丰予井田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第62-64页
        5.8.1 体数据生成第62-64页
        5.8.2 体绘制第64页
    5.9 三维交互空间分析第64-68页
        5.9.1 三维编辑与操作第64-66页
        5.9.2 剖切显示第66页
        5.9.3 剖面显示第66-67页
        5.9.4 数据拾取第67页
        5.9.5 等高线的绘制第67-68页
    5.10 FLAC 3D 接口程序第68-7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毅夫经济思想研究
下一篇:卢宅古村落历史文化与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