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国际化大都市是创意产业的启蒙地 | 第10页 |
1.1.2 国家相继出台文化领域、创意领域等相关政策 | 第10-11页 |
1.1.3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八大创意产业城市群 | 第11-12页 |
1.1.4 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创意产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有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2.1 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1 创意产业内涵 | 第16-17页 |
2.1.2 创意产业集聚区内涵 | 第17页 |
2.2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特征研究 | 第17-20页 |
2.2.1 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聚在大城市 | 第17-19页 |
2.2.2 集聚区开始向城市外围集聚 | 第19页 |
2.2.3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变化 | 第19-20页 |
2.3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支撑条件研究 | 第20-26页 |
2.3.1 完善的政府服务与基础设施 | 第21-22页 |
2.3.2 资本的可及性 | 第22页 |
2.3.3 完备的制度保障 | 第22-23页 |
2.3.4 较丰富的人才储备 | 第23-24页 |
2.3.5 先进的技术 | 第24-25页 |
2.3.6 成熟的消费市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北京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37页 |
3.1 北京创意产业情况 | 第26-28页 |
3.2 创意产业集聚区情况 | 第28-29页 |
3.3 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5页 |
3.3.1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集中分布 | 第30-31页 |
3.3.2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各远郊区县均匀分布 | 第31-32页 |
3.3.3 创意产业集聚区沿高校等科研机构集聚分布 | 第32-34页 |
3.3.4 创意产业集聚区沿地铁线路分布 | 第34-35页 |
3.3.5 不同类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特点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撑条件 | 第37-47页 |
4.1 北京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撑条件评价 | 第37-43页 |
4.1.1 指标选取 | 第37页 |
4.1.2 测度方法与过程 | 第37-40页 |
4.1.3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1.3.1 总体评价 | 第40-41页 |
4.1.3.2 不同类型区域的评价 | 第41-43页 |
4.2 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撑条件具体分析 | 第43-46页 |
4.2.1 完善的政府服务与基础设施 | 第43-44页 |
4.2.2 良好的资本保障 | 第44页 |
4.2.3 较完备的制度支持 | 第44-45页 |
4.2.4 充足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 | 第45页 |
4.2.5 “科技北京”留下的技术支持 | 第45-46页 |
4.2.6 文化消费市场增长迅速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53页 |
5.1 结论 | 第47-48页 |
5.2 北京市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未来发展方向 | 第48-51页 |
5.2.1 政府要在宏观上把握产业发展脉络 | 第48-49页 |
5.2.2 各集聚区错位发展,深度挖掘当地文化 | 第49-50页 |
5.2.3 培养并引进创意人才,培育宽容的社会氛围 | 第50页 |
5.2.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力度 | 第50-51页 |
5.2.5 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和中介服务体系 | 第51页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