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基本问题研究 | 第9-19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有之涵义 | 第9-10页 |
一、“非法”及“非法证据”之界定 | 第9-10页 |
二、非法证据种类之划分 | 第10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内涵及本质 | 第10页 |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历史渊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起源及其社会背景 | 第10-12页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全球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理论基础及制度价值 | 第13-19页 |
一、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重要理论和思想基础 | 第13-17页 |
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之价值内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世界主要法治国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比较研究 | 第19-29页 |
第一节 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19-23页 |
一、非法言词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0页 |
二、非法实物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0页 |
三、“毒树之果”之排除规则 | 第20-21页 |
四、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英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3-25页 |
一、非法言词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4页 |
二、非法实物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4-25页 |
三、“毒树之果”之排除规则 | 第25页 |
第三节 德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5-27页 |
一、非法言词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6页 |
二、非法实物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6-27页 |
三、“毒树之果”之排除规则 | 第27页 |
第四节 日本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7-29页 |
一、非法言词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8页 |
二、非法实物证据之排除规则 | 第28-29页 |
三、“毒树之果”之排除规则 | 第29页 |
第三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中国化”历程研究 | 第29-38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国化”之现实阻碍 | 第29-31页 |
一、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的阻碍 | 第30页 |
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司法环境导致的阻碍 | 第30-31页 |
三、我国的犯罪形势限制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和发展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现实意义 | 第31-32页 |
一、体现我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理念 | 第31-32页 |
二、有效遏制刑讯逼供,规范侦查人员取证方式 | 第32页 |
三、打破刑事案件“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 | 第32页 |
第三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立法历程 | 第32-38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宪法依据 | 第32-33页 |
二、以往《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的零散规定 | 第33-34页 |
三、两高三部联合制定的两个证据规定 | 第34-36页 |
四、2012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对我国现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解、适用及完善之研究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对我国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之解读 | 第38-40页 |
一、采用刑讯逼供等方法非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之绝对排除 | 第38-39页 |
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之绝对排除 | 第39页 |
三、死刑案件的特别规定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我国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之解读 | 第40-41页 |
一、非法实物证据之裁量排除原则 | 第40-41页 |
二、死刑案件的特别规定 | 第41页 |
第三节 对我国非法派生证据(即“毒树之果”)排除规则之考量 | 第41-42页 |
一、立法层面的缺失 | 第41-42页 |
二、立法建议 | 第42页 |
第四节 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之研究 | 第42-49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之启动 | 第43-44页 |
二、人民法院对相关材料之初步审查 | 第44页 |
三、排除非法证据之法庭调查程序 | 第44-48页 |
四、排除非法证据之救济程序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页 |
注释 | 第49-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