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縮略语表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1.1. CBF与植物低温响应 | 第16-21页 |
1.1.1. CBF的结构特征 | 第16页 |
1.1.2. CBF介导的冷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18页 |
1.1.3. CBF基因的克隆 | 第18-19页 |
1.1.4. CBF与植物抗冷性 | 第19页 |
1.1.5. CBF途径参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9-21页 |
1.2. 桃果实冷害 | 第21-23页 |
1.2.1. 桃果实冷害的采后调控 | 第22页 |
1.2.2. 桃冷害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5页 |
2. 桃CBF家族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桃CBF基因的检索与组装 | 第25页 |
2.1.3. 总RNA的提取 | 第25页 |
2.1.4. cDNA合成 | 第25-26页 |
2.1.5. PCR扩增与克隆测序 | 第26-27页 |
2.1.6. CBF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2.1. 桃CBF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 | 第27页 |
2.2.2. 桃CBF基因家族成员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 第27-28页 |
2.2.3. PpCBF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28-32页 |
2.3. 讨论 | 第32-33页 |
3. 短时低温和低湿处理对桃果实CBF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 | 第33-4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处理 | 第33页 |
3.1.3. 果实硬度测定 | 第33-34页 |
3.1.4. 果实TSS和出汁率的测定 | 第34页 |
3.1.5. 果实失重率的测定 | 第34页 |
3.1.6. q-PCR引物的设计 | 第34-35页 |
3.1.7. q-PCR分析基因表达 | 第35页 |
3.1.8. 统计学分析和作图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3.2.1. 桃CBF基因对短时低温的响应 | 第35-37页 |
3.2.2. 低湿度处理对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低湿度处理对果实硬度、出汁率和TSS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低湿度处理对桃果实CBF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4. CBF基因家族成员在桃果实长期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表达与调控 | 第43-52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4.1.2. 试验处理 | 第43页 |
4.1.3. 果实硬度测定 | 第43页 |
4.1.4. 乙烯释放量测定 | 第43页 |
4.1.5. 果实冷害指数和电导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4.1.6. q-PCR分析 | 第44页 |
4.1.7. 统计学分析和作图 | 第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4.2.1. 不同温度处理对桃果实硬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不同温度处理对桃果实电导率的影响 | 第45页 |
4.2.3. 不同温度处理对桃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4. 不同温度处理对桃果实冷害指数的影响 | 第46页 |
4.2.5. 不同温度处理对桃果实CBF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 | 第46-50页 |
4.2.6. 低温贮藏过程中PpCBF1、5和6的表达模式 | 第50页 |
4.3. 讨论 | 第50-52页 |
5. 桃CBF基因启动子保守模块搜索和蛋白质建模 | 第52-56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5.1.1. 启动子分析 | 第52页 |
5.1.2. 蛋白质分子建模 | 第52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5.2.1. 桃CBF1-6基因启动子共有模块搜索 | 第52-53页 |
5.2.2. 3个冷响应的桃CBF基因启动子共有模块搜索 | 第53-54页 |
5.2.3. PpCBF1和PpCBF3分子建模 | 第54页 |
5.3. 讨论 | 第54-56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